查看原文
其他

饮食口述史 |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语》

口述历史 2024年09月08日 09:47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语


昌正浩 口述  傅士玲 撰文

出版社:大辣

出版日期:2024/08/30

语言:繁体

中文定价:500元

装订方式:平装


出生迪化街,家族是大稻埕在地粮商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昌正浩,从小吃遍大宴小酌,长期旅居日本、美国与加拿大,念念不忘台湾小吃,为此放弃海外生活。2012年创办「My灶」,以精致版卤肉饭艳惊全台。这本由昌正浩口述、作家傅士玲执笔的《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语》,到底说出了什么样的生活记忆与故事?展现了何种台北北城独有的风土人情?


NO.1  作者简介  


【口述】昌正浩 Chris Chang 

昌正浩(右)

出生并定居迪化街,家族是大稻埕在地粮商并从事食品加工业,从小吃遍大宴小酌,青少年时期旅居日本、美国与加拿大,念念不忘台湾小吃,为此放弃海外生活。曾在厦门独创多家餐馆、在台湾经营葡萄酒贸易,因醉心于宣扬「台湾家庭味私房料理」,2012年创办「My灶」,又仿效日本拉面店短暂实验性创办「My味」面店,端出高价位什锦面配黑白切套餐。「My灶」以精致版卤肉饭艳惊全台,精致家庭味台菜曾连续五年获选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荐美食餐厅,并受邀出任第一届(2023)「500碗」全台小吃新指南评审。

 现仍继续每天淸晨寻觅小吃,当做是一天的开始。 


【撰文】傅士玲 Ema Fu 

傅士玲与她的新书《台湾猪,黑白切:日以继夜的庶民美食》

笔名榖雨、王约,生于台南长于台北,旅居美国,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所硕士、乔治梅森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曾任职《汉声杂志》、《商业周刊》出版公司、台湾《壹周刊》、华府作家协会会长(2012-2014)。媒体出版资历三十余年,译有《叛逆的葡萄》、《法国美食传奇》等,着有《蒋公狮子头》、《台湾猪,黑白切:日以继夜的庶民美食》、《开创者之路:亚裔女性部长第一人赵小兰传》等。


NO.2  内容简介  


早起的人才有好面吃,

这是行走于大稻埕的金科玉律。


  美食散文,传统小吃&故事

  ★2024年博客来9月选书推荐

  ★30碗不能错过的小吃故事

  ★大稻埕粮商之子,My灶创办人昌哥的私房笔记

  ★担任2023第一届「500碗」全台小吃新指南评审评审


  迪化街食家的朝朝日日,

  无法复刻的人生况味。


  「好吃」其实是我的舌头所保留的记忆。

  记忆不断带我回到生长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味道才是那个「对」的滋味。

  大稻埕的繁华始于饮食,是我的美食起点,也是见山又是山的终点。


  昌正浩生长在迪化街粮商之家,天生就跟食物关系唇齿相依。这个城区是物资进出口集散地,食材、药材、茶叶汇聚一堂,就连嗅闻到空气,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项大宗物资,或者今天的干贝、香菇与往常有何差异。


  卖面炎仔是厝边,慈圣宫是后院也是厨房,太平市场是冰箱,而庙埕前四神汤第三代老板跟他是留日同学。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小吃,都是街坊邻居,从小吃到大,一年三百多日几乎天天吃,交情深厚享有特殊待遇不说,更对这些店家历史了解至深,与慕名尝鲜的饕客浮光掠影的造访,截然不同。


  1996年昌正浩花一整年时间周游北美、欧洲,深度了解葡萄酒,隔年开设沙龙式品酒馆推广红酒文化,开启了对美食的另一番领悟。数年后,因缘际会走入餐饮业,陆续在台北、厦门开设大型餐馆,2013年创办「My灶」,以干净、细工、道地的台菜飨客,吸引企业名流无数,被誉为「最昂贵的路边摊」,并以精致的作法,刷新坊间对卤肉饭的刻板印象,创下全台最贵卤肉饭纪录,迄今不衰。「My灶」的创办史是昌正浩自小品尝台菜小吃的心得缩影。连续5年获选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荐美食餐厅。


  从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楼建筑空间都很大,家里三天两头大宴小酌不断、吃办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我在小学时期就会点菜招待宾客。喜欢研究的妈妈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领着佣人复制改良,兴致一来随时都能摆出一桌又一桌独一无二的家宴。台菜早长在我的DNA里……


  丰富的味道数据库产生链接,互相激荡,不断融合又展开。我进入了饮食新纪元。菜肴与配料、菜肴与酱料、菜肴与主食、菜肴与饮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转合……逐渐凝聚成形。不止吃宴席,吃路边摊我也用同样标准。街头小吃用得着这么讲究的原则吗?路边摊上不了台盘,不成大器?我觉得相反。街头小吃单纯、新鲜、非量产,更适用这么讲究的原则,也更容易辨识出其中浓淡配比的细微差异。


  有人问他,台菜的代表滋味是什么?很难回答。


  台湾是多元族裔共同生活的空间,时间上也历经多元文化长期激荡融合。台菜的代表滋味绝不止一个,台湾的名片城市大概每个老城镇都有资格担纲,各擅胜场。


  如果硬要说出一个滋味,我首推油葱酥。油葱酥不是台湾独有的调味方式,却是台湾小吃最常见的灵魂角色,许多小吃非它不可,譬如蚵仔面线、鸡肉饭、卤肉炕肉、肉羹、油饭、米粉炒、大面炒。特别是只摆一撮豆菜,此外没配料的米粉炒、大面炒,油葱酥就是香气和滋味的来源。


  迪化街吃货昌正浩打开封存的记忆宝库,端出台北旧城区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湾美食,讲述店家与美食的故事,引领读者品尝每一道经典小吃。书中他描述了各种小吃精髓:


  「卤肉饭的身价被远远低估了大半世纪。受到美英姐的启发,我意识到,它可讲究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被忽略就好,至于讲究与不讲究的差异,当然就是美味的程度。」


  「每个人吃油饭都会发展出独有的客制化习惯。我喜欢吃半碗,剩半碗加半熟荷包蛋,不加肉臊卤汁,而是淋上两滴酱油,搅开蛋黄略拌开,鸭蛋的蛋黄口感香气比鸡蛋浓郁,堪称神级的台味丼饭。」


  「早起的人才有好面吃,这是行走于迪化街的金科玉律。头汤下面才吃得到爽劲。等到太阳与地平线越来越趋于垂直,汤锅混沌渐起,面条入锅一下子就糊化,容易坨,面条表面不爽朗,吃进嘴黏糊糊。」


  「我是肉羹控,对肉羹相当挑剔,入口也才知道,每一块肉羹都很物超所值。肉香鲜甜之外,完全吃不到碍口的筋,绝对是手切肉的细工,仔细剔除筋膜,老板花的精神和时间无价。原来,肉羹的美味天花板是这样:肉中有鱼,鱼中有肉。」


  「久发快烫的鱿鱼口感结实干韧有咬劲,阿根廷鱿鱼的肥厚特色吃得出来,迥异于坊间一般汆烫生鱿鱼的脆弹,有些人吃不惯,而吃成习惯的人会上瘾,越嚼越香,视为下酒的上品,风味无可取代。」


  美食评鉴或品味的养成,首先要懂得区别食材是否新鲜,其次了解烹调手法对食材的各种影响。口味当然很主观,但新鲜与否有客观标准,烹调手法对食材的影响也有极客观的标准。最美味的食物不必上得了台面,因为来不及端上台面就吃光了。


  美人迟暮有其自成一格的风韵,

  青春年华的美妙隐约可循,

  在小吃碗里凝聚成时光胶囊。


NO.3  本书推荐语  


谢仕渊(台南市文化局长、作家、《府城一味》作者)

  廖志峰(作家、《秋刀鱼的滋味》作者,允晨文化发行人)

  李金莲(作家)

  周奕成(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

  顾玮(土生土长创办人、COFE喫茶咖啡主理人)


常听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相对于天,常民饮食所资,却是自地而来,人由风土滋养化育。书市中琳琅满目的饮食书写,或多或少透露出这种肌理,肌理刻划得越深,这种来自土地记忆情感的书写,就越能吸引人,这本说的正是这样的故事。


――廖志峰


  迪化街昌正浩先生是我的朋友。本书正是他吃过台北街巷早餐的故事,而且他每天早餐吃什么都会拍照LINE给我。所以当读者发出「哇」的惊叹声之前,我早就「哇」过了。太好吃了,怎么可以不推荐这本书呢!

――周奕成


「从老头家阿公吃到如今的三代目,店家和我不止彼此熟面孔,根本是厝边。许多老主顾应该也如此。吃小吃很有意思,上门光顾像探亲。」

――作者:昌正浩



看完真的不可能不去吃欸,不可能!

富家子弟途经破败市场,因为一阵异香,驻足一简陋路边摊,要了一份肉扒完一碗饭,欲罢不能再吃三份,吃到后来干脆为小摊大姊开了餐厅,这是他服膺美味的浪漫与任性。这人吃遍大江南北海内外,最在乎的只一点——「好吃」,与碗盘器皿装潢价格无涉,味美至上。书里提及的都是小吃,场景食器菜式都再寻常不过(但开头那张油油亮亮的卤肉饭照片一秒重击了my灵魂),主人翁有着天赋异禀的过人味觉,加上撰文者(《台湾猪,黑白切》作者傅士玲)热辣生鲜的口吻,笔下每一道闪闪动人、盘盘发亮,彷彿吃了嘴巴会飞出龙,着魔似的被那些米糕、油饭、肉粥迷得七荤八素,一旦展读此书就像套上了魔戒,注定你将跟着去吃的命运。


NO.4  序言  


别具土地记忆情感的饮食书写


文╱廖志峰

(作家、《秋刀鱼的滋味》作者、允晨文化发行人)


常听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透显的是饮食在常民生活的重要。相对于天,常民饮食所资,却是自地而来,人由风土滋养化育。书市中琳琅满目的饮食书写,或多或少透露出这种肌理,肌理刻划得越深,这种来自土地记忆情感的书写,就越能吸引人,这本《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语》说的正是这样的故事。


坊间饮食书写何其多,一如东西美馔,口味各异,各擅胜场。我个人最早阅读的饮食故事是集主厨、作家、节目主持人多重身分于一身的安东尼.波登所写的《厨房机密档案》,这种从专业视角及厨房内部机密所写成的书,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终究不能亲临现场体验,缺乏临场感,只能当成小说阅读,隔靴搔痒。


近年来,台湾饮食的在地书写,慢慢地丰富了起来,不只介绍在地的庶民美食,更重要的是唤起时代的记忆或情感。这些饮食书写难免因地域性而有所局限,不过也正是地域性让各地美食镂刻着不同的风土印记,成了庶民无形的历史,口口相传,弥足珍贵。


本书的主述者,人称昌哥的昌正浩,出生迪化街粮商之家,自家有工厂,同时也做食品加工和贸易,这样的背景既丰富他的人生视野,也对饮食品味和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与大稻埕独特的早市或晨间饮食系统,密不可分,慈圣宫前的食摊就是例证。大稻埕的商圈或摊贩活动素有日与夜之分,过去以圆环为中心,后来商圈转移至宁夏夜市的饮食系统可说是以夜为核心;日的代表则是迪化街这一带商圈,一主日一主夜,组成了大稻埕的常民生活圈,已逾一甲子。


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重新认识日常早餐的选择不是只有永和豆浆、美而美三明治,或者便利超商,早在前述选项出现之前,生活在台北城北的人,有自己的主食,也有不为人知的门道:我从没注意最富盛名的卖面炎仔的菜单上是没有烫青菜的;我也不知永乐市场旁的民乐旗鱼米粉,虽然从早卖到晚,却是不同店家,各自经营半日;我更几乎忘了,下午茶时间可以去吃迪化街、民生西路口的四神汤与肉包解馋。这些早远离生活日常的记忆滋味,因为这本书而重现。当然远不止这些,别忘了大桥头也自有一片精采。


但这本书更大的意义还在重建米饭系谱,我们的饮食选择有白饭、油饭、筒仔米糕或饭团。各店家对米的选择不只有新米、旧米之分,即以糯米来说,也有尖糯、圆糯之分,这些区别因不同的处理手法而有了不同的风味口感,从而独树一帜。我们的味蕾即使天生不够敏锐,但跟紧昌哥的叙述,也逐渐湿濡,忍不住满口生津。我们整日埋首工作,偶尔纵情饮食,但我们是否遗忘米饭的真正滋味?


我虽出生双连,但从小并没有外食习惯,双连虽然也有肉粥、卤肉饭、圆仔汤等老店,终究只是偶一尝之,仪式性地进行一种时代补课。真正难忘的童年滋味却是一次七娘妈生,跟着祖母走到归绥街,路上祖母买了一碗咸米苔目给我吃,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的咸米苔目,后来再也没尝过那么好吃的滋味,长大后回去找,也不记得到底是在哪里?这就是庶民饮食的无穷魅力,它牵动你的记忆,构成你无形的人生地图。


「地图」正是这本书的核心,书中写的美食范畴不出大稻埕,即使超过大稻埕也不超过松江路,清晰地划出了一个台北城北人独有的晨食地域。这样的区划既有地域性,也显示出独具的个性,读者可按图索食,有如化身成少年昌哥,城北游走,建构自己的快意食光。


我不认识昌哥,却去过他所开的My灶数次,昌哥因为某次在大龙市场吃到超乎美味体验的晨食,于是为掌勺的美英姐开了一间餐厅,台北从此有了一家名为My灶的餐厅,餐厅的名声很快就在朋友间传开,我也因为好奇,跟着朋友一访这间谐音有趣的台味餐厅。餐厅的用餐环境让人像是置身安静的旧市街,充满时代古早的氛围,别有一种温暖。不过最让我惊艳的是端上来的卤肉饭,油光闪亮饱满的卤肉,让人看了垂涎欲滴,不知道为什么当下想起的却是故宫博物院里晶莹剔透的翠玉白菜,只不过翠玉白菜吃不动,吃不到,也吃不起。卤肉固然是功夫,卤肉下的白饭更是难得,干湿软硬的分际,让人吃到米饭更深的滋味,彷彿可以感觉白米的一生在嘴里化开,第一次觉得不应该大口扒饭而应该细细咀嚼。我不禁肃然,这简直是米饭的文艺复兴时刻。如果卤肉饭有了一种英雄般的旅程,我觉得就是此刻,而那种感动,就象是小巷摊贩的小灯照亮了夜色,又温暖了胃与人心。


记得二○一九年五月,日本德仁天皇继位,改元令和,一时兴起,找了几位好友在此聚餐,因为夏日将至,还特别点了古早味剉冰收嘴,绿豆加上米苔目真是台式甜品代表,经典不败。一边读着昌哥的故事,一边想起当日的饮食时光,其中有位友人后来先离开了,成了饮食之外的难忘滋味,滋味里有故人。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语》虽然说的是在地的饮食好滋味,不只分享难忘的人生时刻,也同时带领读者重历台北城北时光,一起感受充满快意与豪情的晨食江湖。


NO.5  自序  


开场白

晨食稻埕


生长在迪化街,天生就跟食物关系唇齿相依。

这个城区是物资进出口集散地,食材、药材、茶叶汇聚一堂,

就连嗅闻到空气,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项大宗物资,

或者今天的干贝、香菇与往常有何差异。

大稻埕的繁华,始于饮食,

是我的美食起点,

也是见山又是山的终点。


下午茶时间,大禹岭高山乌龙最宜消食解腻。九十度C的水温恰恰萃取茶汤清香与甘甜兼具。电视荧幕上,美国职篮球星侠客欧尼尔(Shaquille O'Neal)说着自己的故事。十三岁就发育惊人,身长二〇三公分,所有人见到他都免不了脱口一问,「你打篮球吗?」


欧尼尔高中被延揽进入篮球队。身高让他只要移步篮框下,轻松抬手就能托球入框。不过他内心忐忑,因为他不懂打篮球是怎么一回事。


他还说,人家也常讲「高个儿一定是傻大个儿」。同样一副大块头,我懂那种尴尬。我也天生篮球健将的体格,经常被问,「你打篮球吗?」回说不打篮球,彷彿我暴殄天物,对方一脸错愕,强忍鄙夷的神情,就只差没迸出伤人的评语——「原来是个傻大个儿」。


我不打篮球。除了骑重机跑山从事一点非极限运动,对其余体育活动不感兴趣。除了常被质疑辜负好体格,我还因为爱吃被冠上美食家的称号。原因只为我出生在迪化街,长在迪化街,吃在大稻埕,清早一张开眼,门一开就是台湾传统小吃的美食殿堂。加上中学开始旅居日本、美国、加拿大,又在中港台设厂做传产与国际贸易,跑遍海内外,应该很懂美食!


是吗?到处吃,频繁吃,长期吃,就应该懂美食?


侠客欧尼尔说,在开窍之前自己根本不懂打篮球,不知道如何增强下肢的力量。我在开窍以前只是吃得挑剔,嘴巴很刁,厌恶腥味腻味。家族做粮食买卖,生意人家应酬多,从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楼建筑空间都很大,家里三天两头大宴小酌不断、吃办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我在小学时期就会点菜招待宾客。喜欢研究的妈妈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领着佣人复制改良,兴致一来随时都能摆出一桌又一桌、独一无二的家宴。台菜早根植在我的DNA里,可是我对西餐的概念仅止于XX排,再搭配开胃菜、汤、色拉和甜点,甚至以为用刀叉吃饭就是西餐。


没有一套原理可以做细腻分析,怎以美食家自居?


直到一九九六年。


那一整年周游美洲与欧洲葡萄产区和酒庄,有系统的探究西方的品酒文化。突然,我的味蕾任督二脉霎时被打通。品酒文化讲究搭配与组合。葡萄酒可以改变味蕾品尝食物的味道,不同品种的酒可让同一道菜衍生多采多姿的不同变化,而受到大自然风土影响,每一年的酒,风味各有千秋。学了一年虽都是皮毛,却茅塞顿开。


我开始意识到,生长在迪化街,天生就跟食物关系唇齿相依。这个城区是物资进出口集散地,食材、药材、茶叶汇聚一堂。生长在这里,就连嗅闻到空气,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项大宗物资,或者今天的干贝、香菇与往常有何差异。


丰富的味道数据库产生链接,互相激荡,不断融合又展开。我进入了饮食新纪元。菜肴与配料、菜肴与酱料、菜肴与主食、菜肴与饮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转合……逐渐凝聚成形。不止吃宴席,吃路边摊我也用同样标准。


街头小吃用得着这么讲究的原则吗?


路边摊上不了台盘,不成大器?


我觉得相反。街头小吃单纯、新鲜、非量产,更适用这么讲究的原则,也更容易辨识出其中浓淡配比的细微差异。


后天的启发与训练很重要,如果先天条件好,便能出类拔萃。欧尼尔有成为篮球巨星的壮硕体格,而我很幸运拥有一副好舌头。


我的味觉堪称天赋异禀,很擅长辨识细微的味道。卤肉饭里若用了瘦肉,久煮变柴影响口感之外,只要稍微不新鲜,就能散发出令我不舒服的丝丝酸气;昔日无冷藏设备,菜尾汤的酸味靠的是笋子天然发酵而来,不是靠添加酸菜或酸笋额外调味;汤头天然发酵的酸味,不同于烹煮添加的酸。


进入葡萄酒的世界后重返台菜,以品酒之道回头体会台湾味,奥妙点滴心头。


年轻时在迪化街养成商场应酬模式,所谓饭局就是「往死里喝」,不论多醉多晚回家,隔日清晨七、八点都得起床开店,员工准时八点上工。受日本教育的前辈们,纪律严明,晚生后辈都毕恭毕敬绷紧神经。


一大早的精神从何而来?理所当然需要凭借足够「油臊」(iû-tsho),作为身体动力的燃料。假以时日,清晨觅食成为在地商户生活必然的一环。世上无如吃饭难,赶着开店、上工的生意人,谁愿意虚度时间下厨做饭?门前门后的油汤摊仔就是大家的灶脚、邻居,熟得像家人。在这里吃小吃是日常吃饭,不是旅行猎奇。迪化街周边小吃摊仔、饭担仔为数甚多不无道理。就连许多摊仔老板摆摊前,都加入觅食的晨间行伍之中,蔚为罕见的商圈文化特色。但迪化街生意人个个都是歪嘴鸡,必须快速解决早饭,不表示餐点本身也是速成的果腹之物。


旅居海外,经商国际,交际应接不暇,有幸尝遍各式各样高级餐厅与知名料理,什么是美食?觥筹交错之后,回味起来何者最美?

最真实的感受反倒诚实不欺。


「好吃」其实是我的舌头所保留的记忆。记忆不断带我回到生长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味道才是那个「对」的滋味。


大稻埕的繁华始于饮食,是我的美食起点,也是见山又是山的终点。


NO.6  目录  


推荐序 别具土地记忆情感的饮食书写

自序 晨食稻埕

楔子 卤肉饭的江湖,水很深——My灶的故事


壹╱米饭物语

油饭界的头牌――珠记大桥头油饭

米糕、油饭大不同――大桥头老牌筒仔米糕、大龙峒熊会长油饭、台北桥头筒仔米糕、阿桃油饭、呷二嘴

日本职人本色――许记面摊

猎奇与果腹――香满园卤肉饭

来自天堂的炕肉――梅满美食

可丰不可俭――叶家肉粥

浓淡并存――大龙街香菇赤肉粥

【番外篇】谁与争锋 雄嘉义鸡肉饭


贰╱面食物语


小吃钢铁人――卖面炎仔

美食不违章――凉州街无名凉面

海内遗珠――老面店

清奇烹饪禅――无名福州面

历史的脚注――意面王

早起限定――杨家早餐店

点心不寻常――阿川蚵仔面线

低调高手――五常街无名面店

吃早不吃晚――永乐市场旁民乐旗鱼米粉

刨冰耽误了米糕――呷二嘴


叁╱羹汤物语


老字号守旧有理――圆环卤肉饭肉羹

老台北摩登余味――老阿伯胖鱿羹

无名却无人不知――归绥街鱿鱼羹甜不辣

简朴不简单――企鹅文肉羹店

虔诚好味道――妈祖宫口黄记四神汤

光阴的氛围――兴安街面线羹


肆╱惣菜物语


独沽一味――鱿鱼标

吃一次少一次――正宗阿角红烧肉


后记 流泪的美食


附录│NOTE赏味笔记


NO.7  内容节选  



壹╱米饭物语


油饭界扛霸子


珠记大桥头油饭


每个人吃油饭都会发展出独有的客制化习惯。


我喜欢吃半碗,剩半碗加半熟荷包蛋,


不加肉臊卤汁,而是淋上两滴酱油,


搅开蛋黄略拌开,鸭蛋的蛋黄口感香气比鸡蛋浓郁,


堪称神级的台味丼饭。


清晨四点照例自然醒来。昨夜早已盘算好今天早饭吃什么,这是让自己快速入睡的妙招,因为有期待。一个人下厨麻烦,外食呢,这么早哪些店家开始营业几乎是固定的。


长年下来口袋里有一份早餐名单,排列顺序不等于美味排行榜,而是吃闭门羹频率多寡,再加上路途远近而已。有时,迫不得已开车远赴曾住过好几年的天母也在所不惜。正常情况,在迪化街方圆千百公尺内就能解决,而且吃得很满足。譬如珠记油饭。


七点才开门,我经常六点多到。毫无障碍,按惯例走后门。才踏进后门,蒸气裊裊迎面扑来,大铁锅里架着大桧木桶,空气瀰漫糯米的炊饭香。千万不要舍不得,这时候要深呼吸一大口带着森林清香的空气。这是清晨最美好的脾胃暖身操。


「头家嬷,遮尔仔勇健喔!敖早!」


「做习惯了!敖早!」银发闪闪的头家嬷身型娇小,一人顾着后场,抬起大铁锅脸不红气不喘。六点半多,前场餐台上已摆妥卤肉、卤肉汁、炒菜豆、荷包鸭蛋,一大锅白萝卜丁煮成的肉羹清汤,以及一桶满室散发馨香的糯米饭。


最喜欢的标配吃法,就是油饭加一颗溏心荷包鸭蛋,配一碗清汤肉羹。热腾腾冒烟的油饭配烫口的肉羹,简单小吃通体舒畅。鸭蛋的蛋黄口感较稠味道更浓郁,拌着油饭入口,让糯米更滑顺。


他X的爽。但这只是第一轮的菜色。


吃着第一轮,后场不断持续飘来各种炒菜香,一下子端出酸菜猪肚,又一下子芹菜腐皮出炉。这家人不止煮得道地还相当出色。猪肚软Q泛着客家酸菜的酸香气,腐皮豆香浓郁,芹菜拣得仔细吃得出脆嫩。油饭、炕肉、小菜、肉羹汤,每一样小吃都有滋有味,干干净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延伸阅读


有时炎仔、有时珠记油饭、有时香满园


清晨六点半,跟作者昌哥约在大稻埕炎仔面,想要补拍一个镜头,他每回都坐的老位置,板前左边转角,约莫六点十五分,昌哥便来电,到哪了?


编辑吓得从家里飙车出门,十分钟即到门口,他说,快点,都要没位置了!今天我们有三人,我立马拍照昌哥和老板娘的互动,然后就被安排入内坐了,此时约六点三十五分,工作人员忙前忙后,灯还未开,已经可以看到每张桌子都有坐了一两人以上,真的是快要满位,我们坐下后,昌哥熟门熟路地把灯给开了,他说表定时间是七点开。真很搞得我心慌慌啊!


大稻埕炎仔面。(图 / 大辣出版社提供)


然后,一桌一桌伙计开始上菜,我们这桌就是昌哥的老三样,软丝、去皮三层肉、生肠,以及干面、馄饨汤、鸡内脏,有时是猪油拌饭或汤面,他说第一锅的汤面是最清的,所以汤面好吃。


丰富的大稻埕早餐。(图 / 大辣出版社提供)


我们彷彿跟作战一般,风卷残云,这是活生生的战斗操,之后就去拚下一家了,无名福州面……这就是他的日常。


所以,每天上午起床,我都会收到昌哥的早安贴图,即是他今日早餐的菜色,有时炎仔、有时珠记油饭、有时香满园……令人欣羡不已啊,但每每想到六点半,我又却步了一下,好早啊,真是要编辑的命啊!


但是大稻埕的早餐如此精采,偶一为之当一回早起的鸟儿,还是值得吮指回味的!


点击上方视频 | 一睹大稻埕的早餐风采



饮食文化相关著作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