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视角下的融合研究

iResearch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近日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力主构建的“外语教育学”,已确定为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为进一步加深我们学界对外语教育学的理解,本期“热点聚焦”探讨外语教育学视角下各维度的交叉与融合研究,强化学科内统筹兼顾意识,暂先介绍教育技术、认知语言学、外语测评和外语教育政策在外语教育学中的定位及融合发展,以期拓展相关领域读者对外语教育学的认知,助力我国外语能力建设及学科发展。

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学中的内涵、定位及作用

张帅 唐锦兰 王琦


本文主要从教育技术维度辐射外语教育学各分支领域,聚焦新兴教育技术,探讨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学学科中的内涵、定位及作用。


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或手段,其落脚点在于优化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依赖“人”作为外语教育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呈相互赋能、相互增强的关系。


1 语言本体及教育研究

新兴技术的发展能在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本体及教育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兴技术在赋能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亦离不开语言学研究的支持。


2 外语教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影响外语教育教学环境、过程等,更新外语教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过程将形成外语教育实践者对技术的认识论,扩大其对教育技术的认知边界和深度,形成对教育技术的理性认识和包容态度。


而认识论的改变,将进一步更新外语教学实践的方法论,如利用社交媒体开展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循证教学。


3 课程建设与教材研发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课程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元、服务更具适应性、资源共享更加便捷,从而对外语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新兴教育技术可以将数字图书馆、云端智慧平台中的优质外语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电子化和模块化,利用多维分类和知识图谱技术对其进行标注,使教材的每个章节及其资源都关联到具体的知识点,进而在开展外语教学过程中,按需、适当地为学习者提供教材支持和资源服务。


4 教学、学习与测评

教育技术赋能外语教育,其根本落脚点是教学、学习与测评过程。


首先,新兴教育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场景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其次,在外语学习方面,借助情境感知技术,智能学习平台可以辅助学习者选择适合当前环境的学习模式,支持其场景化、个性化和探究式的学习。


最后,外语测评作为教育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的主要领域之一,是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及检验教学成果能否落地的重要方面。


5 教师发展

在教师发展方面,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催生新型外语教育生态的同时,也赋予了外语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擅于利用教育技术,构建精准、个性、灵活、富有人性的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管理部门需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智能教育素养发展平台,促进教师转变角色认知,使教师具备基于问题理解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6 翻译教育

教育技术与翻译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界定、翻译教育教学技术环境构建以及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教学改进等方面。


第一,翻译能力要素从语言、文化、道德过渡到语言、文化、道德和技术,译者的共时翻译能力也升级为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管理知识、信息素养和翻译技术等要素。


第二,翻译教育实践需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教育技术无缝整合到翻译技术课程教育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翻译技术教学效率。


第三,多模态翻译语料库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为翻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呈现多模态信息、模拟翻译现场、指导译者处理多模态信息等提供教学参照。


7 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

将教育技术元素纳入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可有效满足我国当前新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政策支撑;而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亦能发挥顶层设计的导向作用,有效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


节选自:张帅、唐锦兰、王琦,2022,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学中的内涵、定位及作用[J],《外语教学》(4):56-61。

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现状与展望

徐锦芬


本文首先从二语习得观和外语教学观两个维度阐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然后介绍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现状,最后展望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新范式。


1 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现状

目前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分支学科,且多以范畴化、原型和概念隐喻为常见的理论基础。


1.1 范畴化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时会自主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语言符号,范畴(category)就因此形成。范畴形成的过程即被称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


国内外外语教育研究者对范畴化概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


1.2 原型理论

在范畴中,某一成员可能相对于另一成员更典型、更具代表性,那这一成员就是范畴的“原型”(prototype)。


在外语教育研究中,原型理论的应用同样多体现在词汇教学层面。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启发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1.3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Lakoff & Johnson 1999),现阶段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和短语层面。在外语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解和掌握外语学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


2 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展望

现阶段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多体现于外语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多义词、介词、短语动词、语法等维度。本文尝试以外语教师研究和教材研究为例,对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融合运用的新范式进行展望。


2.1 构式习得观下的外语教师语言意识研究

有必要探究1)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中的作用;2)影响教师语言意识在构式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2.2 具身视角下的外语教材研究

第一,教材开发:1)研发促进具身学习的直观外语教学资源,将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融入教材编写过程之中;2)注重多模态外语教学材料的开发,并考察整合视觉、听觉等多种知识呈现模态是否有利于学习者的具身体验,从而促进其目标语习得。


第二,教材使用:1)开展实证研究,考察如何在外语教材使用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并探究将“促进具身体验学习”作为教材使用的指导原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分析学习者在外语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和意志体验,进而挖掘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因素,并通过行动研究来设计和不断完善可以调动学习者积极体验的具身活动。


节选自:徐锦芬,2023,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融合运用: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79-86。

外语测评在外语教育学科中的内涵与作用

罗凯洲 韩宝成


本文全面剖析外语测评对外语教育其他方向的作用,主要包括规范课程评价、反拨教学实践、运用课堂测评、确定语言水平、辅助任务编制、提升测评素养、检验语言能力假设、充当政策工具。


1 外语测评与外语课程

外语测评对外语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课程评价结果的解读与使用。


人们使用具体测评手段进行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能否对课程(个体)产生正面“影响”,而影响是否正面取决于“决策”是否合理,决策是否合理又与对测评结果“解读”是否准确有关,解读是否准确则取决于量化或质性的“评分”质量。影响→决策→解读→评分形成了逐层推理的过程,是AUA模式的基本构成。


2 外语测评与外语教与学

2.1 反拨教学实践

在评价课程或教学质量时,管理者应关注教师对教学大纲(课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既定能力要求的掌握情况。测评开发及研究者要特别关注现实世界的外语实际使用情况,熟悉语言学、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理论,深入了解外语教学现状,并以前沿测量理论做指导,界定测评构念、编制测评任务并实施效度验证。一线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测评素养,树立科学测评理念,通晓各类测评模式,妥善处理好测评与教学的关系。


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测评与教学才能“融合”,而非“对立”,正面反拨效应才会显现。


2.2 运用课堂测评

课堂测评是发生在课堂环境中的测评活动,更专注服务教学决策,实现促学目的。在隐性课堂测评中,学生并未意识到测评发生,测评活动以观察、提问等常见形式出现,与教学浑然一体。隐性的课堂测评决策以形成性为主,偶尔也有总结性决策。显性课堂测评的特点是测评与讲授活动区分明显,学生明确知晓测评活动发生。显性的课堂测评决策以总结性为主。在隐性和显性课堂测评之间还存在一些名为“测评”实为教或学的课堂活动,如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档案评价,其相关结果一般用于形成性决策。


2.3 确定语言水平

外语学习领域的研究者时常借用各类测评手段辅助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由此做出研究决策。总体来看,外语测评对外语学习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被试的语言水平(Drackert 2015:21)。


3 外语测评与教材编制

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授课时,教师往往直接选用教材中的任务。用于测评的任务意在采集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以利正确决策。教材任务的质量越高,越有助于教师打通用、教、学、测间的藩篱。


4 外语测评与教师教育

外语教师对测评的认识与运用,直接影响教与学的动机与效果。


应把测评知识与技能纳入教师资格认定的范畴以及职前教师的课程体系。应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师测评素养的发展,循序渐进实施教师教育项目。要摸清教师现有知识水平、实践习惯与观念,培训内容应聚焦如何有效开展基于课堂的测评。


5 外语测评与语言本体研究

人们对语言及语言能力本质的认识影响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Bachman(1990)构建了“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随后,Bachman & Palmer(1996)将其更名为“语言能力”,只包含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


6 外语测评与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

外语测评与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也存在依存关系(Shohamy 2006)。长久以来,语言测评一直被当作语言政策与规划实施的工具(Spolsky 2009),甚至被看作政策的化身(Menken 2017:385)。


节选自:罗凯洲、韩宝成,2023,外语测评在外语教育学科中的内涵与作用[J],《外语教学》(2):57-62。

外语教育学框架下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能动性与客观世界视角

张天伟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以下简称 LPP) 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外语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agency and structure)是近年来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热点视角之一。在外语教育学框架下,如何解读外语教育政策的能动性?外语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又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视角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外语教育政策的能动性过程

从外语教育政策本身来说,其作为一种过程,按照产生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制定期和实施期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能动性所涉及的主体、领域、能动方式都有所区别。


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期的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研究

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期,发挥能动性的主体主要是决策者和一部分参与者。决策者如教育主管部门,参与者如能影响到具体决策的专家学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他们一方面通过对已有客观世界,即现有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实践状况、社会生活变化等社会环境进行反思,同时又受到本国文化传统、思维特点、具体国情等背景资料的制约,通过个人的能动性汇聚成集体能动性,对政策进行讨论、修改、应用并最终推出。


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期的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研究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并颁布之后,指导着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实施,形成外语教育实践中的客观世界;教育实践中的各级主体和参与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挥能动性,对客观世界施加影响,促使其不断变化,动态发展。


2.2.1 外语教育政策指导和规范外语教育实践

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


2.2.2 外语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

外语教育的实践形式和效果会反作用于中观与宏观的外语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影响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


2.2.3 外语教育政策通过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成为外语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教育政策在具体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既是每位参与者发挥个体能动性的过程,也是汇聚个体形成的一个个不同小集体发挥能动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外语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学科其他部分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整体学科运作模式,是外语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可见外语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实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外语教育政策不仅受到外语教育理论的影响,还进一步扩充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各个方面共同在外语教育学框架下发挥作用。


节选自:张天伟,2023,外语教育学框架下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能动性与客观世界视角[J],《外语教学》(3):65-71。




相关阅读

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研究(一)

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研究(二)

热点聚焦 | 外语教育学本体研究

期刊好文 |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的“外语教/学实践研究”概述(文/张文忠等)


【声明】感谢《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所摘内容版权归《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