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语言学概述

2016-10-13 崔 刚 世图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语言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介于心理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用实验方法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儿童的语言习得
一个正常的儿童可以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到六岁左右就能够自然地获得使用母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在此期间儿童不用经过正式的课堂学习,也不会受到智力发展的限制。儿童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分支学科被称为发展心理语言学(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已经成为心理语言学中发展最为充分的学科。为了研究人的语言习得过程,心理语言学家也研究动物的交际行为,通过实验研究动物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习得语言。另外,在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心理语言学还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规律。
2人们理解和产出语言的心理过程
语言的理解和产出是两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对于语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言语的感知、词汇的提取、句子的理解以及语篇的理解等方面,而对于语言产出的研究主要包括言语的计划和产出两个方面。对于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的方法,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语言学(experi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3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其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应用,心理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心理语言学理论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领域,如外语教学、人工智能等等,有关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应用的研究被称为应用心理语言学(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4学习和使用语言心理过程计算模型的建立
与此相关的研究被称为计算心理语言学(computational psycholinguistics),是近年来随着心理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以现有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心理语言学提出的各种关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模式。
5语言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语言学还关注语言的生理和神经基础,主要研究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于失语症等语言障碍的研究构建一个大脑控制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模型。该领域的研究被称为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目前,神经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简述
心理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被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心理语言学的诞生(20世纪中期)、语言学阶段(20世纪中至20世纪60年代末)、认知科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
1心理语言学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但是在心理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语言习得、语言的理解与产生就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心理语言学诞生之前心理学最为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观察和记录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例如,早在1787年,德国生物学家D. Tiedemann就曾观察记录了一个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W.  Preyer在其1882年出版的《儿童的心理》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儿子在三岁之前的语言发展。C. Stern和W. Stern也在其1902年出版的《儿童早期心理学》一书中描述了三个儿童的语言习得的发展。W.  Leopold从1939到1949用了十年的时间记录了他的女儿的双语(德语和英语)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这些关于语言发展过程研究的目的并在于语言习得本身,而是通过有关的研究来探讨语言和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从1879年在德国的Leipzig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到二十世纪早期,心理学一直以人们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众多的心理学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Wilhelm Wundt(1832-1920)。他把对语言的研究正式地纳入到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中,认为可以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语言,语言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心理的过程,Wundt的研究涉及到语言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语法、音位学、语言的理解、儿童语言习得、手势语、阅读等内容。Wundt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语言产生和理解是一对恰好相反的过程。语言的产生是把思想转化为按照一定次序组织起来的语言单位的过程,而语言的理解则是把这些语言单位转化为思想。到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主义的研究者更加侧重研究客观的行为,往往以实验室内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他们不再把语言视为一种心理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认为只要儿童生活在一个具有正确语言模式的环境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语言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言语行为。 从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诞生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学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对语言形式和功能的描述上。到了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们开始逐渐地意识到单靠语言学理论本身并不能全面的描述语言的本质、结构与功能,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而心理学家也开始不再简单地把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而是开始把语言作为一种行为而成为心理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至此,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相互交流,共同地关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问题。美国的学者们于1952年成立了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出版了《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概览》一书,这标志着心理语言学这一新的学科的开始。
2语言学阶段
1957年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并不是因为Skinner的《言语行为》一书的出版,而是因为Chomsky在该年发表其重要《句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他后来又撰文评价了Skinner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单纯的刺激—反应难以解释人类语法的无限产出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奠基人之一George Miller等人首先认识到Chomsky理论的重要意义,在Miller的影响下,很快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转换生成语法,对其基本理论原则进行心理实验,在美国盛行三十年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快就被认知的心灵主义所取代。Chomsky的理论对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使得心理语言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Chomsky认为应该根据其解释能力来衡量一种语言学理论,要看它是否能够解释操本族语者所具有的内在语言知识,或者语言能力,而不是根据记录的一些实际话语而观察到的一些规则。Chomsky还批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于语言的解释。他认为自然语言的许多特性是不能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解释的。Chomsky的观点对于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把语言学研究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提醒语言学家应该更多更广泛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语言学家从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以往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使心理语言学研究者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Chomsky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也建立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儿童的经验不能解释其语言习得的过程,人天生就有习得母语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个机制包含着人类对语言的性质及结构的基本知识,即普遍语法。儿童听到外来的语言后,会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通过假设和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有关母语的系统语法知识。Chomsky他还强调了语言习得研究对于人类智力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从而引起了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对于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广泛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后来十几年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研究中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0世纪中至20世纪60年代末十几年的时间内,大量的心理语言学实验都是为了验证转换生成语法的心理现实性。
3认知科学阶段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局限性也逐渐地表现出来。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句子处理所涉及的句法问题方面。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句子结构在句子记忆中所起的作用很小。另外,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本身所出现的问题也影响了它在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地位。从1957年Chomsky最早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开始,他本人就不断地修订自己的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语言学理论可以提供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各种限制条件,但是它在揭示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过程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后,心理语言学不再完全依赖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而开始转向认知心理学寻求语言所依赖的认知基础的解释,心理语言学也因此进入了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观察、心理语言学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三种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是许多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天文学中,各种发现主要通过观察而得到。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建立在对自然界周密观察的基础之上。自然观察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之中,许多自然的行为很难进行人工的干预或操控,只能采取自然观察的方式。例如,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早期的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儿童每天的语言发展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仍然主要依靠自然观察的方法,只不过所使用的工具要先进得多,研究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等多种设备,更全面准确的记录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分析手段越来越精确,越来越高效。对于口误的研究也主要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口误(slips of the tongue)是指人们在讲话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语言错误,对于口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讨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口误研究者一般都是通过自然观察的方式把别人或自己所产生的口误记录下来,以供研究与分析之用。自然观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研究者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应该对语言现象进行如实客观的记录。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也就是说,自然观察要求研究者从大量的个体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这既是自然观察的优点,也是其缺点之一,因为直观的东西一般比较可靠,但是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是内在的,直观观察到的东西只是这些内在过程的外在体现,研究者要善于从大量的外在表现中探索其内在的过程。第四个特点是自然观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是旷日持久的。
2实验
实验是自然科学所最为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讲,实验方法也是一种观察,但不是自然的观察,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一种语言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这一语言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需要把其它的相关因素控制起来,在它们保持不变的状态下,变化需要研究的因素,从而发现这一因素的作用。实验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目的性。试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的目的来进行实验的。第二个特点是可控制性。自然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而实验方法可以使实验具有更好的控制性。首先,试验方法为实验者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从容地进行观察与记录。另外试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实验结果进行检验。但是,实验方法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它的非自然性。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人们在自然状况下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实验方法都要控制变量,实验环境都有人为的因素参与其中,在实验室里取得的结果能否说明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情况往往是令人怀疑的。
3计算机模拟
在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模式来解释整个语言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内所发生的心理过程,从而使我们对于人类语言处理系统的构成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为心理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测量工具,研究者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心理语言学家对于语言处理过程各个阶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们所提出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也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求助于计算机技术,力图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技术来验证这些模式的正确性。目前,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心理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手段。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语言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心理语言学对于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心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首先,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与机制。大脑是人的言语中枢,但是大脑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神秘的“黑箱”装置,在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方面,对于大脑如何指挥与控制人的发音和听觉器官,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在儿童语言习得方面,对于大脑中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因素以及大脑如何使儿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顺利地掌握和使用母语,我们目前的了解也很不充分。第二,心理语言学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智能。智能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是人类学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心理条件,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心理语言学研究对于其它学科,尤其是认知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是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主义、记忆、学习、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理解和产生语言等心理活动。认知是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如认识论、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成果将极大地丰富认知科学,并且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心理语言学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首先体现在语言教学方面。语言教学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心理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理论有助于语言教师了解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学习的研究,可以使教师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事实表明,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另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通讯技术(研究信息的传递、感知和理解)、医学(研究失语症和神经官能症的原因和治疗)和人工智能研究(探讨如何模拟人的语言功能)等领域。

选自《心理语言学导论》导读



心理语言学导论

作    者:Danny D. Steinberg, Natalia V. Sciarini导    读:崔  刚I S B N:978-7-5062-8290-1/H 976定    价:29.00

本书从学习、思想、大脑、和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心理语言学的各个层面。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翔实的例子考察了母语的习得,第二语言的学习,以及语言与心理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本书着重于心理语言学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理论和问题探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性,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一本优秀的汇集心理语言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概要性著作。


喜欢这一篇,就分享到朋友圈

欲查看2015年“世图语言学”精彩推送,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回复“2015”欲查看2014年“世图语言学”精彩推送,请回复“2014”


分享最新语言学资讯,为您推荐国外各语言学流派的重要著作和著名专业期刊,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