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林伯格和他对语言发生学的贡献

2016-11-24 江 荻 世图语言学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Ge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是格林伯格讨论语言发生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世界语言发生学分类的论文集,由威廉·克罗夫特(W. Croft)汇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编者在序言中明确说明,这本论文集只汇集了格林伯格讨论语言发生学最重要的部分论文,而其他语言研究领域的论文已收入另一本《论语言》文集中(Keith Denning and Suzanne Kemmer, 1999)。

约瑟夫·哈罗德·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 Greenberg, 1915, 5.28—2001, 5.7)是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波兰犹太人,母亲是德国犹太人。他从小酷爱音乐和语言,懂得希伯来语、德语、依地语和英语母语。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还自修了一些其他语言,例如阿卡德语(Akkadian)和各种斯拉夫语。他完成了比较语言学和人类学课程,听过鲍阿斯(Franz Boas)的美洲印第安语课程,阅读了鲍阿斯《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所有语法内容。在人类学导师介绍下,他进入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涉及非洲豪萨族群。他曾拜访美国结构主义奠基人布龙菲尔德和其他著名结构主义学者,布龙菲尔德介绍他了解逻辑实证主义。他为此阅读了Alfred North Whitehead 和Bertrand Russell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这段经历对他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940年他入伍进入通信部队,派至北非,之后意大利,并于此学会意大利语。战后,格林伯格进入明尼苏达大学(1946),后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1948—1962)。随着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马丁内(André Martinet)等人来到美国,组建了纽约语言学会,格林伯格也通过他们接触了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了解了特鲁别茨可伊(Nicholas Trubetzkoy)的标记论研究,1950-54年还担任了纽约语言学会杂志Word的编辑工作。1962年他转到斯坦福大学担任人类学系教授,并一直走完他光辉的一生。作为语言学家,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语言学家,获得过Haile Selassie非洲研究奖荣誉,去世前不久还获得了Talcott Parsons社会科学奖。他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76),美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会员和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格林伯格的研究领域广泛,作为人类学家,他出版过《人类语言学导论》(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1968)等论著。作为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丰富,最重要的论著有“历史语言学与无文字语言”(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unwritten languages. 1953),语言的发生学关系(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s. 1957),《非洲的语言》(The Languages of Africa. 1963),“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1966),《语言类型学:历史研究与分析综述》(Language Typology: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 Overview. 1974),《美洲的语言》(Language in the Americas. 1987),主编出版4卷本《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1978),出版两卷本《印欧语及亲属语言:欧亚大语系》(Indo-Europe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Eurasiatic Language Family. 2000: vol.1/2002: vol.2)。

从格氏出版论著可以看出他的语言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语言发生学,涉及差不多世界大半个地区的语言分类问题;二是语言类型学,他是世界语言类型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以下主要就语言发生学、世界语言分类以及语言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作一简单的叙述。

非洲语言的分类

迄今为止,格林伯格是人类语言发生学领域最多产的学者,半个世纪以来,他陆续对非洲、美洲、欧亚地区和太平洋地区语言进行分类。非洲语言是世界语言最多和最复杂的区域,至少有1300种以上的语言,而且大多没有传统文字的记录。当时的非洲学学者们面对此番情景确实一筹莫展。格林伯格花费了15年时间进行非洲语言分类,最终分出4大语系,分别是科依散语系(Khoisan),分布在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安哥拉南部、博茨瓦纳等地,人口约50万,因其存在倒吸气音而著称;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Neger-Kordofanian),也叫尼日尔-刚果语系,分布在非洲中部、南部部分地区,是非洲最大的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Nilo--Saharan),分布在非洲中部,或沙里河和尼罗河上游地区;亚非语系(Afro-Asiatic),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东北部以及亚洲的阿拉伯地区。其中他新创了一个术语“亚非语”(Afroasiatic languages),替换了原来的含米特-闪米特语(Hamito-Semitic),即闪含语系。他还敏锐地发现,尽管班图语广泛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但实际上却是西部非洲大语系的一个分支,解决了困惑人们多年的问题。格氏关于非洲语言的分类虽有争议,但大多数非洲历史学者和语言学者普遍加以接受。

印度洋-太平洋诸岛语言的分类

60年代至70年代,格林伯格虽然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类型研究方面,但并没有忽略对地域性语言的分类。1971年他发表了印度洋-太平洋诸岛大语系假设(Indo-Pacific Hypothesis),包括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及相邻岛屿上的所有非南岛语系的语言,甚至包括距离遥远的孟加拉湾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语,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语(不包括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该大语系总共有14个语系分支,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这个大语系原来的名称是巴布亚语系,格氏之所以改变它的名称是因为他把安达曼群岛的语言包括进来了。格氏的这个分类被认为具有很强的猜测性,大多数南岛语系和巴布亚语系学者并不接受。而格氏自己此后也未再发表有关论文,他的印度洋-太平洋诸岛大语系假说显然未受人们重视。

美洲语言的分类

从北美洲到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各种古老的土著语言数量众多,支属复杂。1929年萨丕尔根据前人分出的24个北美洲语系再次归类得到6个大语系。虽然众说纷纭,北美洲有约300种语言,最主要的语系至少包括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Eskimo-Aleut),纳-德内语系(Na-Dené),阿尔冈吉亚语系(Algonquian),大苏尔语系(Macro-Siouan),佩纽蒂亚语系(Penutian)等。中美洲约有约250种语言,划出的10个语系大多分属北美和南美的语系,只有奥托-曼格语系(Oto-Manguean)分布此地。著名的玛雅语系也分布在中美洲和墨西哥,有30多种语言。南美洲语言状况至今不是很清楚,据一般调查约有近千种语言,可笼统分为三大语群。大奇布查语群(Macro-Chibchan)分布在中美洲、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巴西,葛-帕诺-加勒比语群(Gé-Pano-Carib)有近200种语言,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广大区域以及亚马逊河流域,但使用人口很少。安第斯-赤道语群(Andean-Equtorial)约有250种语言,分布广泛,其中奎楚亚语是印加帝国官方语言,从哥伦比亚延伸至智利,约有30种变体供700万人使用。此外,还有相当部分语言地处偏僻,他们的部落不易接近,语言也很难鉴别和分类,至今没能归类。

面对如此繁杂的语言局面,格林伯格依旧使用他的研究方法进行美洲语言的分类。他认为美洲大陆的语言可以分为三个大语系:纳-德内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美洲印第安大语系(Amerind)。其中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应看作欧亚大语系的一部分,美洲印第安语系是一个超级大语系,包括11个语系和下位上的近200个语组,还包括了以前未曾划定系属的独立语言。

欧亚大语系

早在1903年丹麦语言学家裴德森(Holger Perdersen)就提出过包括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和卡特维利亚语系等在内的诺斯特拉大语系(Nostratic)概念,后来俄罗斯学者伊里奇·斯韦迪奇(V.M.Illich-Svitych)等人对诺斯特拉大语系作了初步论证,构拟了约700个诺斯特拉原始语词形,完成了原始语音系和部分语法范畴,并添加了又一个成员达罗毗荼语系。90年代后诺斯特拉大语系研究成果的英语译文渐渐增多,对伊里奇·斯韦迪奇著作的评论也出现了,有赞成的,也有批评的,但更多学者持一种“等着瞧”的态度观望。此时,退休却未赋闲的格林伯格也忙着整理他的北半球语言研究,终于在2000年发表他的《印欧语系及亲属语言:欧亚大语系》(第2卷在他逝世后2002年出版)。他用了500多个同源词和72项语法证据论证了该超级大语系的情况,所包括的语言或语系与诺斯特拉大语系不太一致,最重要的是排除了亚非语系,余下了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日语-阿伊努语群、吉利亚克语、楚克奇-勘查特坎语和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当然也没有南半球的达罗毗荼语系。

格林伯格建立的多种超大语系都源于他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所处理的语言大多处在远缘亲属关系状态,或者处在语言高度多样性状态。格林伯格最初的研究方法称为平行比较法(collateral comparison),稍后改为大规模比较法(mass comparison),最后修订为多边比较法(multilateral comparison)。多边比较法实质上是对语言相似性的分类的推论。具体操作上是对多语言之间语法和词汇上的形-义对子(词形-意义对子,form-meaning pairs)的相似性进行分类推断。不过,格林伯格的大语系假说,特别是他的分类理论受到很多历史语言学家的拒绝和猛烈批评。最主要的批评对准他的大规模词汇比较(mass lexical comparison)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的内在性不可靠,格氏使用的材料也有大量的错误。例如错误的词或者不存在的词,词语翻译也有错误,词跟语言之间对应关联上有些错了位,前缀与后缀的确定也出了错。

格林伯格认为,学者们研究语言内部结构关注的是个体语言,是从尝试构拟原始母语去了解或判断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但是,在构拟原始母语之前预先怎么知道要选择哪些语言进行比较呢?显然,采用这种方法之前,需要先形成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格林伯格就是在此处找到突破口,产生了语言发生学相似性观点,以及语言比较的出发点观点。格林伯格推论,在共同相似性基础上推定语群的亲缘关系树应该是可行的,甚至可以在构拟原始母语之前进行推定。他使用多边比较方法系统地比较词汇,词对词,音对音,认为凡是达到系统对应程度的两种语言,就可以认为有发生学关系。相似性越系统化,越频繁,语言之间的关联就越紧密。他的“大规模”或“多边”比较中的“大规模”既指语言数量的规模也指词的数量的规模。格林伯格观察到,参与比较的语言数量越多,比较的词汇要素数量越多,语言之间词的偶然相似性的概率在统计学意义上就越小,越不可能。


选自《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导读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

Genetic Linguistics: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作    者:【美】Joseph H.Greenberg

编    者:【英】William Croft

I S B N:978-7-5062-7303-9

定    价:42.00元



喜欢这一篇,就分享到朋友圈


欲查看2015年“世图语言学”精彩推送,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回复“2015”

欲查看2014年“世图语言学”精彩推送,请回复“2014”



分享最新语言学资讯,为您推荐国外各语言学流派的重要著作和著名专业期刊,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