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到底有多少国家级“宝藏”?

合肥发布
2024-09-06


在合肥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化的血脉静静流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如同天空中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合肥文化的星空。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通过合肥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01/

庐剧』的戏台


说起庐剧,合肥人一定不陌生。

庐剧原名“倒七戏”,它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代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和感人的剧情,成为合肥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大型庐剧《奇债情缘》


今年2月份,在合肥大剧院演绎了一场庐剧青春版的《秦雪梅》,因主角秦雪梅的扮演者牛静是一位“90后”庐剧新秀,剧中其他演员也多由“90后”“00后”担纲,且看点多,剧情丰富,各网络平台上戏迷留言不断,收获一片好评。


秦雪梅历代扮演者。来源:合肥市庐剧院 (左右滑动查看)


 02/

『巢湖民歌』的回响


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

一首《巢湖好》以口语化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巢湖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民生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家莲。张林玲 供图


巢湖民歌是合肥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民歌的歌词多以劳动、生活和爱情为主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见什么唱什么,干什么活唱什么歌,望风采柳,传唱至今。

在这些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渔民们在晨曦中出发,夕阳下归来的身影,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唱进北京怀仁堂的《姑嫂对花》。


巢湖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秧歌”、“号子”、“小调”、说唱、器乐曲等,其中又以 “秧歌”最具代表性。代表曲目有《姑嫂对花》《喊秧歌》《刘姐姐》《吓老鹰》等。

巢湖民歌《送晚茶》。来源:瑞鸣音乐


 03/

洋蛇灯』的舞动
夜幕降临,洋蛇灯的表演开始了。

街头巷尾,人们手持装饰华丽的灯笼,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 。来源:包游肥东
洋蛇灯是合肥地区特有的传统舞蹈,可别小看了这洋蛇灯,它可是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蛇灯。且还有一条规矩,18年才玩一次,平时是不能随便乱动的。

洋蛇灯表演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为什么18年才能玩一次呢?

原来,邵氏婆媳回村后,媳妇喜得贵子,取名邵思明,思明到了18岁,母亲将18年前遇难时幸得海蛇相救一事告知,为知恩图报,他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邵姓代代相传,每十八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1.6米),现洋蛇灯长度已达135米。洋蛇灯工艺技巧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其他方法无可替代,全凭老艺人的经验,师徒传承。


洋蛇灯表演。网友“木家老少女”  供图


2008年,洋蛇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988/Ⅹ-81)。

 04/

包公故事』的流传


在合肥,无人不知包公。

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这里。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包公以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受百姓爱戴,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


包公祠正殿来源: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


千余年来,合肥地区流传的包公传说故事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其次为散见于文字记载的各类书刊,以及说唱、话本、戏曲、书场等形式保存下来的演义传说故事等,合肥历代的地方史志对此也均有详尽记载。

每一个包公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启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


包河公园。来源: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


位于合肥市芜湖路的包公园,四时风景各异,周末游人如织。除了林木茂盛、三面临水、闹中取静,还是包公墓园所在地。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以及周围的廉泉亭、流芳亭、包公文化长廊等,因着流传千古的包公故事引得游客前来打卡,流连忘返。


由市文化馆编印的包公故事集和读本。

2021年5月24日,《包公故事》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整理成册的有近百篇,可分为勤奋好学、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清廉正直、料事如神、为民伸冤、严惩贪官、不畏权贵等八个类别。


 05/

纸笺加工技艺的传承在巢湖的另一边,手工艺人在专注地制作纸笺。纸笺,用来写作的一种纸,一般把纸质精美,尺幅较小的纸称为笺。作为一种书写和绘画的材料,早在古代就已经广泛使用。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在技术上进行延伸和发展后形成的一大工艺门类。手绘瓷青盘龙粉蜡笺(真金)。来源:中国非物质遗产年俗文化展示

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需,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


手绘工艺。来源:中国非物质遗产年俗文化展示


2008年,纸笺加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巢湖市为代表的一些纸笺加工工厂致力于这一技艺的研究与恢复,将一些失传百年的名品,如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朱砂笺、羊脑笺等恢复。无论是书写还是绘画,这些纸笺都赋予了文字和图画以新的生命力。





合肥的非遗,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庐剧的唱腔、巢湖民歌的旋律、纸笺加工技艺的精妙、洋蛇灯的欢腾、包公故事的传说,构成了合肥文化的独特风貌。
通过这些非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合肥的历史厚重,更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绚丽绽放。


信息源:合肥发布责任编辑:仰盼盼

往期回顾


PAST REVIEW


●张红文检查高考中考准备工作●合肥“大外环”北环线有新进展!●刚刚,合肥发布重要倡议!●“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这句话,你信了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合肥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