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徽州,没那么水墨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7-03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双溪左右还,群木高下密。

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

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歙县曹文植《咏西递》



浑然天成的世外桃源,是徽州撩人的表象。 



水墨中国的背后,是什么构建了徽州的社会结构,并且让徽州之名与一府六县之治延续780年之久?



780年的稳定,催生出来的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茶道…


“徽文化”的原动力在哪里?


△ 热闹隆重的祭祖大典

祠堂、族谱、祭祖是宗族的三大标志

图片来源:@老炮叔叔



01.

徽州并非天生的世外桃源


乍一看,徽州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群山深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为避乱之人提供安居乐业之所。



然而世外桃源不是天生的,徽州之美背后是一部活生生的“人地抗争史”


徽州位于今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夏季多雨,山水暴出,徽州先人深受洪涝之灾。


故千百年来,徽人不断挖塘蓄水、筑坝拦洪,改善耕种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现可考东晋至民国修筑的河道工程7处、堤防工程21处、引灌1000亩以上的古堨16 处、古塘 9 处、山泉与水井几十处、桥梁 20 多处……


△ 渔梁坝,徽州“母亲河”新安江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

全长138米,被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誉为“江南都江堰”

图片来源:@雾雨川


徽州水墨之象也是出于“住房难”的无可奈何。“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是其真实面貌,随着人口增加,徽派建筑顺势而生。


你能在其中看到北方四合院的影子,而两三层的设计就是古代的“高楼大厦”;排布密集,光照有限就开个天井,避免火灾蔓延就做个马头墙……


现代人看来任何美的元素,都是徽州先人生活不易的折衷选择。


 △ 诗意悠长的雨巷,也是人口密居的窘境

图片来源:@行摄之驴



02. 

徽派建筑,徽人“教育启示录”


外人看来,徽州印象也成了“刻板印象”——无非是白墙、黛瓦、马头墙,美得千篇一律。



真的在村里走一走,才会发现一村一宗族,每个宗族各具人文特色。


不信你看徽州建筑的装饰物:精美的雕花、融汇书法的楹联、不同形态的马头墙……


它们散布在老房子的四处,使生活空间艺术化,促成徽州子弟无形中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享受。


△ 徽州随处可见的楹联

由本地仕子与途径徽州的文人墨客书写

是徽州子弟浸染书法艺术的绝妙环境


内容题材上,一个村子建筑装饰物往往呈现一定的趋同性,承载着同宗族人共同的志向:或重农,或重商,或重仕途。


不同宗族的志向差异极有可能就源自各个宗族的先祖,经历代宗族大家长坚不可摧的把守,靠无处不在的建筑装饰艺术,世代传承下来,终成各村落的人文特色。


△ 马头墙,不雕马头。其构造形式有“鹊尾式”

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


△ “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 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

犹如一块庄严的金印蹲坐墙头。


△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

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

多见于北方建筑,既有可能说明主人来自北方


△ “金印式”或“朝笏式”

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追求


这么一想,本仅是建筑装饰之用的徽州三雕,意义何其深重?难怪徽州“无宅不雕花”;难怪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徽州府官定注册的工匠就有3066人。


再想想,这样的结局多美妙:徽雕,参与了徽州宗族文化的传承,自身也成了传承百年的匠心民艺。失之,多可惜。



△ 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



03.

宗族,徽州核心力量


宗族文化之核心力量,最近热门剧《破冰行动》中塔寨村原型、“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就是活生生的当代例证。


全村1万多人先祖为南宋蔡登瀛, 800多年一脉相承。今天仍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内部通婚,因外嫁女儿、外姓媳妇皆不入族谱;祭祖、甚至制毒都是全员参与的大事……


△ 博社村耗资近千万元新修的蔡氏宗祠


而在徽州,外人看来,宗族之力最直观的是影响整个村子的风水排布。


典型例证是被称为“中国风水玄学活化石”的呈坎古村,为唐末避乱迁居于此的罗氏兄弟重新规划布局的杰作——


改道自然河川、开凿人工河渠,引水由北向南如一条巨龙穿村而过,呈“∽”形,形成八卦图中的黑白界线。使村落阴(坎)阳(呈)平衡,宗族长存。


 △ 宏村


黟县宏村也是理风造水的经典之作,俯视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故被称为“牛形村”。


是汪氏宗族为兴旺宗族、屡次请风水先生历经十几年打造的。其中有奠定意义的一步就是将村外的千亩良田开挖成南湖作“牛肚”。


 △ 宏村南湖


风水显然不在科学范畴内,却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水土布局的有效调整,调节了村落的气温和湿度,为村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提供了便利。


如此大动干戈,非举宗族之力不可实现


△ 婺源菊径村



04.

仕、商,延续宗族的方法论


士农工商,对于个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对于宗族中人,则是隐性的延续宗族之道,对于徽州的宗族们尤其如此。


还记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吗?为避秦末战乱来此绝境。徽州宗族们亦如此,多为北方世家大族,在历次乱世中背井离乡、举家迁居于此。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离乡背井已有“自断根源”的意味,若不能潜心修族谱、兴旺人丁、延续宗族,岂不是数典忘祖、宛若浮萍?


据西递胡氏族谱记载,唐末朱温叛乱,挟唐昭宗迁都洛阳,途中唐昭宗将新生的皇子托付给近侍胡三。胡三即徽州人。皇子即胡氏宗祖胡昌翼,人称“明经公”。


宗族的延续根本上是一场文化的竞争——文化可以赢得科举,使宗族成为望族,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徽州一贯尚学好儒,“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徽州八百年,一条新安江,一叶扁舟,送出无数诗书人才。


根地方志统计,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全国第13位;清代进士684人,全国第4位。明代状元3人;清代状元19人,全国第1位(原状元最多的苏州府有状元24人,其中6人为徽州人)。


其中休宁县状元多达14人,成为全国“清代中状元人数最多的县”。


△ 清代歙县人郑复光

写出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

并以此书为指导,制造出我国第一架测天望远镜


△ 晚清,婺源人詹天佑

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条京张铁路

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


△ 绩溪人胡适,中国第一个获得35个名誉博士头衔的人

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名人不是石头里凭空蹦出来的,是宗族之中世世代代文化兴盛的结果。


文化的兴盛需要更多的物质基础,多山少田的徽州于是诞生了名扬天下的徽商。


△ 东关街,明清时期扬州徽商聚集地


徽商遍布全国各地,但在扬州作盐商是最多、最出名的。《两淮盐法志》记载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的客籍商人累计80名,晋商10人、秦商10人,徽商则有60人。


出人头地的徽商,在外争相捐资办书院、修文庙、广交名人雅士,回乡则为族人扩建宗祠、购置田产、奖励仕途学子。


由此,仕、商、宗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成为徽州文化兴延的“永动之力”。宗族居于核心,是仕商的起点,也是终点。


△ 呈坎罗东舒祠·宝纶阁

明万历罗应鹤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

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

特返乡修此阁,取名宝纶



05.

新安理学,徽州宗族的思想指南


徽州前称新安郡。朱熹就是徽州人,故常自称“新安朱熹”。虽长期身在福建,朱熹一生还是两次(一说为三次)回乡省亲扫墓。交通不便的古代,三两次已是难得。



每次返乡,朱熹都讲学访友、传播学问,回闽后仍与故乡友人书信往来。


朱熹理学遂在徽州子弟间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安理学。


无论是出于同乡之谊,还是符合切实需要,新安理学都在徽州宗族间生了根、发了芽。


图片来源:@老炮叔叔 


朱熹哲学以生为性、重视生理,赋予新安理学积极求生存的精神。因此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的徽人积极从商。明万历年间,歙县就有“业贾者什家而七”,祁门“服田者十三,贾十七”,休宁则“以货殖为恒业”。


与其它商帮不同,徽商衣食足而知礼节,他们商而优则仕,积极参政、投身城市建设、协办社会慈善事业。据《两淮盐志法》不完全统计,康乾时期徽州祖籍扬州人仕宦(不含属县)就有46人之多。


△ 商而优则仕最成功的还属杭州胡雪岩


朱熹毕生积极提倡教育,徽州文化教育亦蔚然成风:例如书院,北宋时仅3所,南宋已有14所,明清史多达110所;官办的府学、县学、社学、私塾不计其数。


徽州虽处于万山丛中,却有“东南邹鲁”美誉。


△ 竹山书院,徽州保存最完整的书院


无论是满腹经纶的翰林,还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无不在宗族引导之下,从小耳濡目染新安理学。


以上仅是一些流于表面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儒学渗透说不清道不明,却切切实实沉淀出一个无可取代的人文徽州。




06.

徽州,没那么水墨,但它很中国


就像宗族文化促成了徽州文化绵延八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也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


清明、春节各地的祭祖习俗;

评价一个人品行不好,会说他“家风差”;

相比西方,中国人更喜欢“走关系”办事;

还有我们对血缘关系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千年宗族文化至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风土和人情。


而徽州的宗族文化,成熟到无以复加,是中华五千年宗族文化的典型。在它的滋养下,徽文化绵延千年、长盛不衰;而徽州艺术古雅天成,至今仍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华人。


暑假,带着孩子走进徽州,

全面体验千年徽文化,详情戳👇


添加小艺微信号

或拨打手机:13738064967

获取更多游学信息



参考文献:

《试论治水与徽州文化》,金绍兵,黄祚继,吴明燕,《中国水利》2013.9

《论徽州楹联的审美表征及其美育启示》, 李枭银,《文学教育》2019年第15期

《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赏析》, 杜柯楠,《艺术科技》2015年第11期

《明清两代徽州的举人、进士、状元》,《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从徽商记载谈<扬州画舫录>与徽学研究》,王伟康,《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2年第1期

《朱熹理学的合理价值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王国良,《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0期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飞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期游学热招中 —




点个在看,你最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