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里,藏着一个北宋的男人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7-03


1932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出生。不久之后,母亲林徽因为儿子写下一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夫妇二人为儿子起名梁从诫——这个名字,寄予了子承父业的希望。『从诫』之名,来自北宋建筑学家——李诫。

 
0 1
李诫,何许人也?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当时的北宋皇家土木工程部『将作监』被皇帝宋哲宗派了一活儿 —— 重修《营造法式》

不知为何,李诫,一个靠父亲走后门买官、在部门职位倒数第二的人,竟独自挑起了这项重任。这个李诫,何许人也?


修《营造法式》这活儿,李诫却绝对是北宋朝廷里的最佳人选。他出身于有钱有权的书香门第

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北宋朝廷的文官,是名正言顺的『四代』;偌大的李家大宅,书房面积便占了一半儿,『家藏书数万卷』、『钞便有数千卷』……

李诫大宅还原(书房占了一大部分)

他自己也非常有出息,简直是北宋的『斜杠青年』

既懂地理,著《续山海经》十卷,又好历史人物,著《续同姓名录》二卷;既通音律,著《琵琶录》三卷,又擅绘画,所绘《五马图》曾深得宋徽宗赞赏;既研习书法,“工籀篆,草隶皆能入品”,又能把玩金石,曾帮金石学家赵明诚之父鉴定玉玺,还对博艺游戏有一定研究,著有《六博经》……

李诫 —— 玉照一张

因此在重修《营造法式》时,他能"考究经史群书,阅《考工记》《唐六典》《木经》等",讲前朝当代建筑中的体系清晰明了地梳理出来;

需要丰厚的"数理"、"美学"知识时,需要大量的建筑结构剖析和图样再现时,他都能手到擒来。

营造法式中关于九章算术的记载

后人根据营造法式中线稿进行色彩还原

除了从纸上得来的丰厚理论知识,李诫也是个能撸起膀子“做”的实干家

他有丰富的主持国家工程修建的实战经验。据史料记载,他凭借重大工程,花了19年从基层做到部门老大,在北宋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内升了4次官。


更难能可贵的是,底层建筑工匠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屑的,李诫却没有上流社会的架子,能够以匠为师、历访数百位一线工匠,将过去口耳相传的经验整理成系统的书面材料。

因此,李诫花了三年完成的《营造法式》,是一本全面总结了前人研究、并有丰厚一线实战经验的惊世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这也难怪,林徽因、梁思成会允许一个北宋男人,横在他们中间了……


0 2
反腐斗争意外成就千古『神书』

尽管被奉为《神书》,但颇有意味的是,《营造法式》原本是一本防腐手册

李诫之前,《营造法式》的第一版就是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被敕令编修的。

"法式"二字的解释为:“在宋代官方文件中用得相当普遍,有律令、条例、定式等含义同,凡事有明文规定或成法的都可称之为法式。”

变法先锋——王安石

关于宋朝"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我们都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不外乎用纳税人的钱养闲兵、散官、贵族生活过分奢华……

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多估工料, 虚报项目;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监守自盗; 工程结束后谎报结余, 邀功请赏,房屋质量更令人忧伤…

比如,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修建感应塔,主管官员估工34万余人,后来朝廷重估, 只需原估数的五分之一……
 

抓住一切机会"开源节流"的王安石自然不会遗漏"土木工程"这一项。因此,熙宁五年(1072),《营造法式》被敕令编修,一开始便定性为官家"反腐"之书——

目标就如我们现在的"施工指南",为的是将各项工程的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都立下统一的标准,压缩"偷工减料及摸油水"的空间。

大到建筑占地面积,小到构件尺寸
《营造法式》里都有明确规定

可惜,第一版本的《营造法式》成于元祐六年(1091年),此时距离王安石变法失败已有整整八年……该书被尘封雪藏后六年,直到前面所说的绍圣四年,才又由宋哲宗提出重修。

因为原书不再可觅,重修的原因,我们只得由李诫的口中得知——第一版《营造法式》并不能真正控制用工、用料的额度。(《营造法式》劄子)

于是,李诫才有机会闪亮登场,使《营造法式》真正成为防腐手册的同时,意外成为后世的『建筑学祖师爷』

再次欣赏李诫卓越的画工
 
0 3
《营造法式》有何过人之处?
 
1925年,消失百年的《营造法式》重现江湖。同年,远在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系的梁思成,收到一本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营造法式》。

先是『一阵惊喜』,紧接着是『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本建筑专著就像『天书』一样,已经无人看得懂!


一般人想知道《营造法式》究竟说了什么?但那厚度实在令人不明觉厉,正文达三十四卷,“计三百五十七篇,共三千五百五十五条….”

好在梁思成在经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之后,已经把『天书』破译,使门外汉也得以一瞥这『中国建筑教科书』的大概。放下那三千多个条目,我们且从其目录略略剖析

 
看目录,营造法式似乎并不那么飘忽。说白了就是一本官府进行工程管理预算的规范标准——一个建筑里各个硬装怎么做,需要多少人,多少料,要花多少钱

但如果继续阅读,你依然会为《营造法式》正文里的过人之处肃然起敬、拍案称奇!由于真的蛮复杂的,以下仅略述一二👇

(1)以材为祖 
 
《营造法式》里曾经总结过,中国古代房屋建造的特点,就四个字——『以材为祖』。此为何意?李诫如下说到: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并看不懂
恭喜你,感受到了梁思成当年内心的万马奔腾
 
换言之,中国的建筑(以殿为例),造型大同小异,但宽广不同,对应不同平民贵族皇家等级

比如,有三开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五开间的大同善化寺三圣殿,七开间的北宋太原晋祠,九开间的辽宁奉国寺,皇权代表的故宫太和殿则达十一开间。


《营造法式》则将建筑开间规模,划分为八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尺寸的建筑『标准件』——『材』。

一旦确定了『材』的尺寸,这座建筑的所有木构配件都可以根据『材』的尺寸来定制,比如『材』的尺寸=斗拱里拱的横截面尺寸,斗拱中其他部件、柱椽梁的长宽高直径等都与『材』的尺寸有关。



这样一来,做物料预算时,建筑师有了一套清晰的换算标准:可以推算出大部分构件的材料尺寸,再根据法式中不同房屋构架所需数量估算出一套物料明细,从而得出物料价格。

生产方面,一线工匠也有了一份明确的加工指南:大部分构件都可根据图纸在别处批量制作,运至目的地后,实现一定的拼搭即可。

既避免了浪费,起到『反腐』或节省开支的作用,又能实现营造『神速』,《营造法式》之『材』实在高明!
一套斗拱里所有拱的横截面都为一材的标准

(2)《营造法式》里的科学光芒
如果说『材』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建筑界的『神来之笔』,那么任何所谓的『神力』都是有科学依据做支撑的——如何以最低的材料成本获得最高的建筑稳定性

这一问题的答案,西方材料力学要到17~18世纪才获得,而11世纪的李诫就已将其记录在《营造法式》里了

答案也在上面那张建筑等级表格里,即所有等级的『材』的广宽比都是3:2。敲黑板,以下开启现代材料力学模式:


看不懂?看似复杂,其实只有一个结论——『材』的广宽比在√2时,建筑构件的稳定性最高。而《营造法式》所记载的32比例,已经非常接近于√2(1.414…)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像应县木塔这样的建筑,千年之间屡遭地震,木头构件都已挤压变形了,它依然能以世界最高木构古建的姿态矗立于世。

不得不说,《营造法式》与其背后那一批默默无闻的工匠,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至高水准。

应县木塔

《营造法式》中的科学光芒可不仅限于此,
比如,为何『材』要分八等,而非九等?
更是有一串“微积分方程式”可以说明……

东大殿柱头铺作

你是不是更觉得是『天书』,更加晕乎了?幸而——

中国大地上,仍然有多处与《营造法式》相近的古建筑,能让我们用实物与『天书』对照起来,能让我们在建筑文化断层时,继续瞻仰中国古代的工匠的智慧、欣赏中国古建结构之美;

梁思成及之后的一批批中国建筑学者,能够在西方构建的建筑学体系下挺直腰板儿发声:中国有自己的一套建筑体系和科学构架,中国建筑完全可以跟西方建筑抗衡!

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有一群大师,以《营造法式》为名成立了一个社团——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都是其中的成员!


 

这个以《营造法式》来命名的社团有多牛?
欢迎聆听2月15日晚的公益直播课

 

本期小彩蛋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营造”,获取营造学社相关纪录片提前预习中国古建知识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ZOE、飞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聆听《营造学社的学术活动与成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