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阅读专题--高启、王安石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古诗阅读专题--高启


古诗阅读专题--高启

念奴娇•自述

【明】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注】纷纷:平庸,普通。黄鹄:一名鸿鹄,又名天鹅。陈登:字元龙,三国魏人,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他讥笑国士许汜不关心国事,只顾求田问舍。因鄙视许汜为人而让前来拜访的他睡小床,自己卧大床。

  6.本词下阕运用了陈登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此词运用陈登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非常相似。

  B.词人认为陈登虽有大志,但无客主之意,不懂礼数,这种做法容易让人嘲笑。

  C.词人借陈登之典表明不屑与那些只会求田问舍,不能匡时济世的许汜之辈为伍。

  D.词人借用陈登一典,表明自己的退世之思怕遭到陈登的笑话。此处反用其意。

  E.陈登的典故揭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退隐,归被陈登取笑;求官,又舍不得故园鸡黍。

  7.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AB(A项,“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非常相似”错,词人当时处境是“十载犹羁旅”;B项,意思理解错,并非陈登的做法让人人嘲笑,而是说词人怕遭到像陈登之类的人物嘲笑。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7.抱负不凡,才气超群。“策勋万里”,写词人欲立功万里而记功于策;“壮志平生”,表现词人平生胸怀壮志。而“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则从文韬、武略、诗才等方面,表现了词人非凡的才华。

  豪放洒脱,自负自傚。如“羞比纷纷儿女”,写自己羞与平庸儿女比肩而立,可以看出词人的自负自傲;“酒发雄谈”三句借酒、剑、诗表现了词人的奔放酒脱;“壮志平生还自负”“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写出了词人对自己理想抱负的高度自信。

  壮志未酬,满腔愤慨。如“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写自己难以施展抱负,“未容”二字饱含多少愤慨之情,不平之气;“十载犹羁旅”,写词人游历十年,尚未安身立命,一个“犹”字透出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愤慨;“回首空凝伫”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失落和惆怅。(每点2分,考生能答出“抱负远大”“才气不凡”“壮志未酬”并作简要说明即可。)

咏梅

  高启【1】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了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且不染俗尘之处。

B.颔联中“空”字传神地写出了月下梅花的朦胧之美。

C.颈联中的“白衣宰相”,既指梅,也暗指诗人自己。

D.尾联“回首”一句,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

15.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B.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D.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16.本诗中“翠袖佳人依竹下”化用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来传情达意。杜诗塑造了一位遭遇战乱、被丈夫抛弃之后仍坚贞自守的绝代佳人的形象。这一化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D(“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有误)

15.(3分)B

16.(6分)本诗此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

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

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

【评分参考】本诗解释2分,化用诗句的效果及分析3分,思想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梅花九首(其一)

高 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 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漠漠:形容植物密布。何郎:南朝诗人何逊,他写有不少关于梅花的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琼姿只合在瑶台”起笔不凡,为梅花定位,既见梅花之形,又显梅花之灵;梅花玉树临风,有美玉之质,有仙人之姿,本应住在瑶台仙宫。

B.“谁向江南处处栽”点出了梅花的生长地——江南。作者酷爱梅花,所以梅的生长地在诗人心中也是美的,只是天仙般的梅花为何到了人间!

C.“雪满山中高士卧”写大雪满山,高士酣卧。此旬以远离人迹烦嚣的高±喻梅,以满山的大雪衬托梅,神形兼备,手法高妙。

D.“月明林下美人来”写明月清风,林泉幽谷,美人款款,超逸闲雅,清丽动人,只是把梅花比喻成美人,落人俗套,实为败笔。

E.“寒依疏影萧萧竹”进一步为梅花塑形,使它更加完美,手法是衬托。梅花孤高绝俗,严冬来袭,紧紧依偎那萧萧寒竹。

15.本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DE 

15.答:全诗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高贵雅洁、超凡脱俗、怀才不遇、寂寞愁苦的情感。(2分)首联写梅花本应住在天宫之中,却落到人间江南,来表现自己出身高贵却被贱待。(1分)颔联以 “高士”“美人”为喻,也是自比,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与高超的才华。(1分)颈联写萧萧寒竹来依偎,漠漠春苔护残香,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其实还是写自己无人赏识,不受重视。(1分)尾联先借何逊的典故,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的寂寞与愁苦之情。(1分)(总括2分,后面四点每点1分。) 

 


诗歌鉴赏专题——王安石



诗歌鉴赏专题——王安石(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20•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黮闇:蒙昧,糊涂 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B(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2.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二、(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  市 井  贫。

常  恐  劳  人  轻  白  屋,忽  逢    佳  士  得   朱   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由“田畴薄”“   市    井  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 恤 百 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2.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2.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   人”“佳   士”都指沈康,“  朱   轮  ”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  逢  佳    士   得   朱      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三、(201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3题。(8分)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参考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6分)

【参考答案】

1.C(“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岩峣:高山。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既有登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2.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B(B项,“颔联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2.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倾倒,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解析】这是一道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的题目,此诗中的“犹分低心事折腰”中的“分”意思是“甘愿”,“低心”意思是“放低姿态”,再结合前句“渊明久负东篱醉”,说明陶渊明已经长久没有悠闲地在东篱饮酒了,说明他已经出仕,这样理解,此句中的“折腰”,是“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李白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意思是“怎么能低下我高傲的头,弯下我高贵的腰去侍奉那些权贵”,可见表现的是“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泽东的诗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折腰”是倾倒的意思,对象是“祖国壮丽秀美景色”,表现的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

2.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需然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

【注】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常然:雨量充足貌。岁功:一年的收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

2.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2分)“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2分)“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能够正确翻译诗句,2分;肯定浮云,做官要有为民为国造福思想,2分;自己不会像浮云那样功成身退,而是继续进取,继续为国为民造福,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后元丰行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后元丰行: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他还写了另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此首加“后”以示区别。稌:糯稻。龙骨:也称“翻车”,灌溉农具。杙:系,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两句,化用“五风十雨”的典故,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

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

C.荻笋胜过牛乳,百钱才够买酒,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百姓的富庶生活。

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

2.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C(C项,“百钱才够买酒”理解错误,此句是说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表现的是因年丰酒价低,百姓生活富足的。)

2.老翁形象:悠闲惬意,淳朴率真,对生活心满意足。

用意:用老翁形象以点带面(用老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面展现国富民安的社会景象,歌颂新法所取得的成果,表达诗人心系天下的情怀。

【解析】老翁的形象描写在最后四句,意思是,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西南流”“杙小舟”“乘兴欹眠”“逢人欢笑”这些动作、情态描写,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的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的情态,表现了老翁的生活自得和惬意。

分析塑造老翁形象的用意,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诗歌的主旨。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据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可知,本诗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心系天下,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开创基业的历代君王与其子孙不同情况的对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承上议论,表达的意思与欧阳修《伶官传序》冲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处。

C.“东府”是东晋时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颈联实写虚写相结合,表达对荒淫逸乐以致亡国的无限感慨。

D.尾联用典,意思是作者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愤恨与悲慨。

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愤恨与悲慨”概括,尾联意思是既然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那就暂时搁置,且付心事于酒杯,以免徒然伤感,是一种洒脱。故选D。)

2.评语“冷峻严苛,诗如其入”是指王安石的诗具有“冷静、严肃”等风格(风格解读近似即可),一如其人。冷静剖析,揭示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作者认为不必为之惋惜悲伤。作者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诸多政权兴亡的规律,给当朝者及后人以警示,引人深思。

【解析】此题考核综合赏析十个的风格的能力,要求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王安石诗“冷峻严苛,诗如其人”的特点作答时围绕“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进行分析。诗的首联一开始就严肃地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次联则冷静点明其原因: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大多都是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取得天下,而其子孙往往轻易地把政权断送。进而又客观地指出这些政权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因为继承者享有国家以后,日趋奢靡逸乐。王安石站在历史高度,冷静严肃地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并在三四两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以此与上半首相印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句写王昭君初嫁胡人时的情况,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可见礼仪如迎接王姬之隆重,恩义之深厚。

B.诗歌前两句中的“毡车百辆”“皆胡姬”分别与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形成对比。

C.诗歌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来衬托弹奏者内心痛苦之深。

D.诗歌所写琵琶弹奏、青冢荒芜,受到了杜甫《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启迪。

2.有人对本诗刻画人物的特点非常赞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毡车百辆”“皆胡姬”应该是分别为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埋下伏笔,而并非“形成对比”。)

2.细节描写。“弹看飞鸿劝胡酒”通过明妃一边弹奏琵琶劝胡人喝酒,一边看飞鸿,巧妙地刻画出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衬托手法的运用。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两句通过“汉宫侍女”的“垂泪”和“沙上行人”的“回首”写明妃琵琶声的感人,衬托出其内心的悲戚。

动作描写。无论是写明妃的“含情欲语” 黄金杆拨” 弹看飞鸿”,还是写侍女的“垂泪”、行人的“回首”,都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应是“赋予静态景象以动态美感”。)

2.尾联写回头却不见辛夷开放,才始觉看花是在去年,借此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懑和收复国土的理想。(2分)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同开篇的疑身于“旧山川”相呼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饶有新意。(2分)尾联自然精巧,语言含蓄,平实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沉蕴藉的情思。(2分)(答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诗歌第二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阔大的美景,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C.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的春天。

D.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2.诗歌的颔联有什么含意?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抱负?(6分)

【参考答案】

1.B(B项,错在“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此句写雪,着眼于下雪时山垄茫茫一片,从大处着笔,并无细腻的描写,且笔锋直露。)

2.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

托物言志,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解析】本诗为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的一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尾联的意思是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晴空万里时,才会忆及。此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而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于变法之前,在这首诗的颔联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2.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求田问舍: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回忆汉上旧居江水泱泱、白云深深、山水相依的清幽环境,引发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B.颔联运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家国遭遇危难之时,产生了消沉归隐之意。

C.尾联写诗人想要远离荣华富贵,超然物外,却又担心像元龙这样有抱负有思想的人批评他。

D.这是一首酬和之作。从“次韵”可看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用的韵脚和杨乐道诗的韵脚是一样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产生消沉归隐之意“错误。诗人是反问在忧国之时怎还能有归隐之心。)

2.“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表达了诗人忧国忘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情;

“直以文章供润色”表达了对自己只能写写文章而不能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达对忧国报国的坚定信念。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描绘了自然的秋声“错误,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这里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不是自然的秋声)

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十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9分)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此词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欹眠:斜着身子睡觉。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分析错误,“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应出茅屋周围竹林的深窈秀美。)

2.表现了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山间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前两句通过“柔蓝”,“萦花草”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

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嘲。将“鸟鸣” 当作“朝鸡”,午睡醒来而不愿起床,“忘了邯郸道”。

表现了对韶华逝去的感慨无奈。猛然觉得朋友们都老了。

【解析】“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柔蓝一水萦花草”让画面呈现出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窈窕”写出竹林的深窈秀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表达出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忽忆故人今总老”,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和无奈。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纯甫:王安石的弟弟。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

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

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

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2.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错。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入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原来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是从侧面赞美画作之妙。)

2.王诗写画中描绘了六月天里,密林中升腾起白云,把观画者带入画中的洲渚之上。

黄诗写画中描绘的阴雨迷蒙、大雁飞过的景象,让观画者好像坐在潇湘江畔、洞庭湖边一样。

两人的诗句都表现了惠崇的画意境逼真,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表现了惠崇画技的高超,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意思对即可)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