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省2022年高三9月份联考语文试卷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辽宁省2022年高三9月份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重点提到智慧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区等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中国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有类似提法,《意见》的发布,可看作是规划的具体延伸。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也就是说,这些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就是目前我们找到的切入点。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通过智慧保护,不仅能够建立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文物修复能力,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正所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无论保护水平如何高超,都无法扭转这一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最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复制现存的文物,把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精准复制下来,从而使它的信息和价值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变相实现文物的“永生永存”。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涉及的技术和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某些行业中得到了验证与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电子商务十分繁荣的情况下,物流、仓储行业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无疑为博物馆内部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新技术除了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智慧服务的潜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对待。

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的原因。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沉寂在角落的文物将会被善于发现的眼睛点亮,“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摘编自段勇、梅海涛《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在世界智慧化浪潮的裹挟下发生的。

B. 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以及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C. 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新技术在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最新应用会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

D. 关键科学技术之所以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很重视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B.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虽然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C. 智慧博物馆既可为展厅中的现场观众提供高质量体验;又可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既可为普通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还可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良好体验。

D. 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千馆一面”的现象,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3. 根据原文分析,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一项是( )

A. 在展厅中运用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B. 建设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博物馆内部设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分区

C. 采集、分析和利用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精准复制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

D. “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请根据材料概括,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我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可以有哪些举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梁衡

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央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

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

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 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 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 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 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 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8. 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并而辇解[注]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B.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C.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D.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进士第:考中进士。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B. 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低价格进行出售。

C. 列候:设置一系列侦察哨所。候,斥候,即侦察兵或侦察哨所。王维《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就是指骑马的侦察兵。

D. 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而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

B. 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填塞私并,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列候加警”等花费将会使官府得不偿失。

C. 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从容应对,并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D. 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2)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14. 黄嵬之争中,沈括取得谈判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喻西境 朱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 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 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 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

16. 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________,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________。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________,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 )。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________。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神写照 舒畅安心 感同身受 箴言

B. 活灵活现 焦灼忧虑 无微不至 箴言

C. 传神写照 焦灼忧虑 感同身受 宣言

D. 活灵活现 舒畅安心 无微不至 宣言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B.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C.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D.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重“风骨”与“情采”,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

B. 曹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C.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D.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是书法绘画的用品, ① ,“松烟墨”“油烟墨”和“油松墨”。松烟墨是采用松木烧烟,然后再加入胶和香料制作而成,墨色深重,但是缺乏光泽;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菜油烧烟为主要原料,再掺入胶和香料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油松墨是由松烟和油烟混合而成。作画时多用油烟墨,书法时油烟墨与油松墨皆可,因为它们不仅墨色黑有光泽,而且质地较为细腻。辨别墨的品质优劣,首先要看质地是否细腻;② 尤以黝黑而发紫光者为上;再看所含胶质轻重,以不涩笔、不泥砚为其标准;最后听研磨或者叩击的声音,以细膩清脆为准则。

徽墨是最有名的墨,被人们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 )。书画家公认徽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据《徼州府志》记载,徽墨创产于晚唐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原名“奚墨”“李墨”。南唐时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被李后主册封为墨官,并赐给他们“国姓”李氏。从此之后,“李墨”便名闻天下。宋代宣和年间,李墨的产地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之名也就随之 ③ 。用徽墨书写或绘画,墨色经久不变,至今似漆有光,故徽墨被人称为“千秋光”,驰名中外。

21. 依次填入括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排序是

①宜书宜画 ②舐纸不胶 ③香味浓郁 ④入纸不润 ⑤徽墨色泽黑润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20年东京奥运会,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举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113年前,我国还未取得举办奥运的资格,但我们企盼金牌;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空手而归,我们渴望金牌;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辉光乍现;13年前,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20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如今,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

金牌的确重要。它是中国运动员优秀的表征,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是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来源,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

但金牌也不重要。如今我国力增强,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再为奥运会上得几块金牌而揪心。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过程更重要/结果更重要”的辩论会请你根据以上所给材料选择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B.“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错误。未然为已然。C.“会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错误。曲解文意。D.“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错误。偷换了原因。

2. B “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错误。曲解文意表述绝对,应该表述成“只有……才能”。

3. C A.“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错误。原文第五段信息是“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可见选项中“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B.“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错误。这些设施和作用普通的博物馆就具备,不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D.“‘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错误。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可见选项涉及信息是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对于未来的意义。

4.本文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首先由《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论题;②然后交代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我国开展的现状;③接着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角度,论述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方法和作用;④最后,总结强调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5. (1)新建博物馆,增加博物馆数量,提高博物馆人均拥有率;(2)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3)建设智慧博物馆,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服务于博物馆;(4)除了新技术,更要重视文化遗产本身的发掘、保护、传承。

6 C “⑧……介绍了……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错误。曲解文意,第⑧段主要写左公柳几近消失,现实中我们对西北边陲治理和保护的不够好。

7. A “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错误。并非类比(得出相同点),而是对比衬托(得出不同点)。

8. ①用词之美:妙用“昂然向上”“布满”“敞开”“抓地入土”“抱定”“绽出”“绿满”等动词,分别写出了古柳的沧桑,新柳的盎然。②修辞之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状态。如古柳的表皮“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树根“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的呼喊”,新枝“绽出恬静的微笑”,“新柳柔枝嫩叶……如儿孙绕膝”。③句式之美:画线句整散句相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读来朗朗上口。用灵活的语言形式,写出了柳树姿态的多样化,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9. (1)材料选用方面:①文章对一代名将左宗棠的在西北栽树的事迹进行叙写,这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②同时描述了现在的左公绿柳之路和柳树的景象,揭示了他的千秋伟业给当代人带来的深深思考: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启示人们今天不但要保护好左公柳,还要传承左公精神,重视生态保护,多植绿柳。(2)艺术效果:这种选材安排使得文本的当代思想价值远远超过史料价值,能够为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考。

10. D

11. D “老人五十岁”错误。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12. C “并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错误,并非凭借口才,而是证据充分有力,翔实可靠。

13. (1)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2)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

14. (1)证据方面,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了边疆协议书,有版图为证。(2)准备充分,论据充足,无可辩驳。(3)沈括从守信的角度指责北朝违背先朝约定。(4)沈括具有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 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15. B “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分析错误。“稚杉绕麓干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环绕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散开。诗人在此又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杉树和涧水比作锦旗和明镜,所以,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

16. 宋诗重理,朱熹认为“理趣”的表达应自然而不刻意。

诗句“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的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这些“佳句”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表面写景色之美,内里却也写出了“理趣”的创作理念。

17. ①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②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③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18. C 第一空,传神写照: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强调技巧高超。活灵活现:也说活龙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强调效果。后语境中并列词语是“娱情悦性”强调文字的作用,应该用“传神写照”。第二空,舒畅安心:形容舒服畅快内心安然愉悦,褒义词。焦灼忧虑,贬义词,一种不良的心态,形容着急担心的样子。语境中指动荡不安的社会,用“焦灼忧虑”。第三空,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语境中强调文章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让人有同感,应该用“感同身受”。第四空,箴言:形容规谏劝诫的话。宣言: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语境中“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属于“宣言”。

19. A

20. C

21 ⑤②④③①

22. ①可分为三类 ②次看墨色 ③更名为“徽墨”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审读材料,揣摩出题者的用意并明确最佳立意方向。材料第一段属于导语性质引出关涉对象或者话题,总领下文内容,可见本次作文是就奥运会而言,算是暗示了写作的视角。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对于奥运比赛中国人心路历程,由“企盼金牌”“渴望金牌”,再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进而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然后是20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如今,2021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这是可喜可贺的,甚至一定意义上超过了金牌的分量,庆幸,国民认知与时俱进了,我们真正理解了奥运精神,重在参与,过程更为重要。可见出题者的倾向性为“过程比结果重要”。第三段“金牌的确重要”。有助于树立民族自豪和自信,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第四段说“但金牌也不重要”。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任务指令为: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过程更重要/结果更重要”的辩论会请你根据以上所给材料选择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文体为演讲稿,设置情境为学校举办的辩论赛,身份是学生兼参加辩论的人员。

【立意】1.过程胜于结果;

2.结果才是最终的追求,岂可忽视?

3.过程给予我经验教训,助力成长,更重要;

4.重不重要看收获,收获的不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

例文: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辩陈词

尊敬的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谢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这里,观看我们此次辩论赛的过程而没有只是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等结果。虽然我们辩论的过程也许不是很精彩,但你们仍然关注它,并且比关注结果要关注的多,我代表我方同学及对方辩友对大家这种对辩论过程的殷切的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共同探讨“过程”与“结果”谁更重要的问题。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个名词:“过程”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结果”为事物发展的后续影响或阶段终了时的状态。我们不否认结果的影响,但是我方一致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其一,有过程才会有结果。结果或好或坏,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反之亦然,可见过程对于结果的重要性。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过程是结果的必要条件,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计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积”字道尽了过程对结果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其二,过程体现意义与价值。众所周知,奥运会作为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盛会,在白色的会旗上五环紧紧相连,所昭示的精神是重在参与,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都在运动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论金牌花落谁家,我们都为所有运动员喝彩,我们都被他们做人的精神和高贵的品格震撼感动着。只因在过程中,运动的力量意义与价值,全然被体现了出来,故,我方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其三,人的一生是由不同的许许多多的过程组成,结果不过是个节点。虽然各种小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输赢成败。但这就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的结尾,永远替代不了字里行间涌动和流淌的丰富内涵。生死成败,永远替代不了人的成长历练。让我们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