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艺学和美学方面,恩格斯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这封信通过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世界观)而表露出来,故称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框架中,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即世界观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一般认为,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艺术家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恩格斯所论之“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似乎淡化了世界观的决定性意义。如此,怎么去理解恩格斯的论断,实际上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旨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卢卡契对恩格斯的论断高度认同。他在1930年代就指出:“事实上存在着这等情况,即一种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很反动的世界观并不能阻碍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产生,同时也有这等情况,即一个资产阶级作家恰恰由于他政治上的进步性而接受了某种程式,从而阻碍了他现实主义地塑造人物。”

今天学习与研读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如果依然纠结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孰优孰劣,显然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不可能否认正确的世界观对优秀作品的创作之重要意义,也不可能否认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伟大胜利”的论断,不可能否认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

恩格斯的论断实际上涉及到审美意义的构建性特征,即是说,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并不随创作的完成而完成,它处于一个未完成而且呈开放性的过程中。构建有两大制约要素,首先当然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图,另一要素则是接受者感悟到的审美意义。

的确,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是:作为政治上的正统派,他对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其作品可以看作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然而,恩格斯并不看重巴尔扎克的意图,他在作品中看出的是,巴尔扎克对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进行了空前尖刻、空前辛辣的嘲笑和讽刺。而对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如米希尔·克雷斯蒂安、尼雪龙老爹、于洛元帅等人物),毫不掩饰地赞赏,“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巴尔扎克将这些人物称为“能够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的政治家”。

其实,这里存在的一个误区在于,恩格斯所概括出来的审美意义,本质上是恩格斯所构建出来的意义,既非巴尔扎克本人创作意图中的意义,也不是当时一般人所悟出之意义。

法国人腓力克思·达文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推崇备至,他看到的审美意义何在呢?达文在《巴尔扎克〈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中说,巴尔扎克作品的“统一性就是世界本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因为他提出要从人的生活的各种场合来描写他;从各个角度来刻画他;在各种连贯的或不连贯的情况中抓住他,既不是完全善良的,也不是完全邪恶的,由于利益关系而与法律斗争,由于感情关系而同习俗作战,他是否合乎逻辑或伟大,全凭偶然。作者也提出要揭示那不断瓦解、不断重新组合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威胁人的,因为它本身就受到威胁;总之,把社会的成分一一重建,以获得社会的整体。”“人是细节,因为他是手段。在19世纪,地位的不同没有标志,法兰西贵族和法律代办人、艺术家与资产者、学生与军人表面上都有同样的外貌;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分得一清二楚,滑稽与悲剧的原因完全失落,个性消失,典型自行磨灭,人是一架机器,青年时期由感情驾驶,成熟时期由利益和欲望操纵。巴尔扎克的眼光只须不介意地一瞥就能在律师的办公室里、省城的深处或巴黎一间内室的围帐后面找到全世界所要求的戏剧,它好像冬天的蛇一样藏在最拐弯抹角的阴暗地方”。显然,达文看到的审美意义只是巴尔扎克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与出色描绘,完全没有恩格斯那种对时代与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

其实达文也是与恩格斯同时代的人,但是,他的历史观还远远够不上恩格斯的高度,他也没有恩格斯的眼界,所以他能够感悟到的审美意义只局限在艺术文本的叙述本身,而恩格斯却跨越到了伟大时代的量变积累与质变爆发。

恩格斯的审美意义构建告诉后人,精神领域,至少在文艺领域,作品投入社会之后,作者已经不能再主宰作品的意义发生,接受者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深刻的构建者,既要超越作者,也要超越其他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恩格斯的“现实主义伟大胜利”理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通过分析巴尔扎克的创作而揭示的文学现象,在文艺学和美学方面都极具价值。

B.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但并没否认传统美学框架中世界观的决定性意义。

C.关于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的复杂关系,恩格斯与卢卡契有相似看法。

D.第三段“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指他的作品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与社会之复杂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的论断革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观,因而获得卢卡契的高度认同。

B.纠结作者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孰优孰劣,是源于他们虽然构建了审美意义却无法感知。

C.恩格斯将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与自己的审美感悟进行比较、综合,提出了新的论断。

D.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达文局限于文本的叙述,没能看到文本对认识文明发展的意义。

3.作者主要从什么角度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价的?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审美意图的决定性作用

B.接受者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构建

C.艺术作品审美意义具有开放性

D.文艺学与美学需要有不断创新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5.考试研究所解读《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自己却看到了宝玉对“死亡”和“爱”的深刻理解。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微博橙子辅导,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

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的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都觉得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下列对文本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突出他的随性洒脱。

B.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崇敬。

C.作者描写丰子恺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善良和侠义的性格。

D.作者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的语言平易,较少堆砌辞藻,虽然加入排比、比喻等手法,但整体上不饰浮华、引人入胜。

B.文本一先集中刻画丰子恺的人品,再详细解读他的画品,结构安排紧凑,较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

C.文本二作者将李商隐的诗与现代人写的东西相比,一褒一贬,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D.文本二中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运用多个事例来佐证目己的创作主张,让整个文章颇具哲学思辨气息。

8.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指出,散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B.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C.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D.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禄四行:考试从官,以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项品行作为选拔任用的标准。

B.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C.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以此来判别官员好坏的一种制度。

D.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要用来拘禁将相大臣。因官署在宫省北,故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品行高洁,志向远大。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推荐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冀州赴任时,慷概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之志。

B.范滂为人清高,不媚上司。升迁为光禄勋主事时,去参见陈蕃,陈蕃接受了跪拜之礼。范滂心中觉得很生气,打算弃官而去。

C.范滂不畏权贵,敢做敢当。劾奏刺史,尽管备受尚书的怀疑,也不屈从,甘愿以死谢罪。

D.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认为外甥不适合作官,宗资虽然生气,也只能无奈作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14.面对党锢之祸,范滂为什么不选择和县令郭揖一起逃走,而选择留下受死?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秦末刘项逐鹿中原,战祸绵延不绝,身为南海尉事的尉佗在此时审时度势,选择了自立为王,偏守岭南。

B.颔联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将力主独立的任嚣与力促统一的陆贾对比,意在表达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

C.颈联写时至今日,当地祭祀尉佗的社庙依然热闹,旌旗飘扬犹胜过昔日的行宫。突出后人对尉佗的尊重与感念。

D.尾联化用“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的典故,说明越人实际上已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16.越地百姓至今对尉佗感怀难忘有哪些原因,请具体概括。

五、情景默写

17.名篇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的愿望。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两句,既写别后之景,更抒发了因友人远去而依依惜别的深情。

(3)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两句,与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出一辙。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关于“微博橙子辅导”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物,不只是食物本身,它关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关乎对美的追求。中国古代人对食物与审美的关系,做了最早的定义。“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将它解作会意字,从羊、从大,即羊大则肥美。由此可知,a 。

司马光在《会约》中记录过一次聚会,使时人对食物与审美关系的理解,更为。那次相聚中的 12 位友人,都是已经远离官场的致仕之人,他们于席间设简素食材,一日之内,,相叙甚欢。聚会图像虽不能留存,但相近时代的《春宴图》,还是 还原了司马光笔下的雅食场景——器皿朴素,食物简单,格调却极为优雅。彼时,数种辛辣调味料,尚未传入中国,时人审美之雅致,或与口味之倾向,多了一丝联系。

b 。汉朝人继承上古遗风,饮食____,对“美”的理解也是雄浑大气;宋代人尚理,饮食精细,简约的审美中透露着克制。我们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能够快速了解不同地方的纷繁事物,对食物与美,自然有了更多追求和期待。

18.依次填入文中空白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详尽 谈天说地 粗疏 不拘一格

B.具体 侃侃而谈 粗略 不拘一格

C.详尽 侃侃而谈 粗疏 不拘小节

D.具体 谈天说地 粗略 不拘小节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实践要靠思想来引领——思想和实践紧密相连。

B.与中国女排有一种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女排精神。

C.我实在是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件事处理不合理。

D.他既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看戏,——除非是去炫耀一下。

20.请在文中a、b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连贯,每处不超过20字。

七、语言表达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说,③“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我们坚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④聚焦粮食优储、优购、优产、优销‘四优联动’。⑤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⑥很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也加速了乡村振兴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统一的进程。”⑦在相关政策引导下,通过农业部门良种供应、订单农业等方式,⑧做到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⑨这些措施在实施后,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2.请以下面的语段为依据,就“如何治理‘饭圈’乱象”提出三点建议,每点不超过20个字。

当下“饭圈”呈现出“癫狂”的状态。粉丝群体会不顾一切地为“爱豆”辩护,制造公共关系事件,甚至触犯法律。同时,围绕明星的多个获利方也变得更为复杂。简言之,包括公司、“粉头”、平台、资本和粉丝等“饭圈”上下游在内的众多主体,都“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制造并加入“饭圈”这场处于“秩序真空”的“狂欢”。

微博“橙子辅导”研究发现,青少年由于“三观”尚未成熟,难以抵挡疯狂的“饭圈”的压力和约束。他们会在偶像崇拜的道路上投入大量的精神资源与经济资源。一旦停止投入,缺乏定力的青少年会感到迷茫。为了克服这种途茫,为了不被“饭圈”抛弃,青少年只能一步步沉入“受迫性崇拜”的泥淖之中。

崇拜偶像无可厚非,但“饭圈”乱象下的偶像则是由资本、明星、粉丝等主体共同构造而成的一个“人设”,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有时甚至很简单——“颜值即正义”。如今“饭圈”的伦理是“爱豆”至上,对于成员来说就是只问忠诚不问是非。在“饭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偶像就是无需顾及社会公共道德的,无理性的激情的集合体。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个又一个真挚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百年画卷: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蓝蒂裕;从立志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到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践行初心的闽宁第一批移民谢兴昌,到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命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以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群像,无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九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从祖国各地为全国中小学生送来了开学寄语,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培文中学举行的国旗下讲话仪式上,你作为学生代表,以“橙子同学”的名义,联系自身实际,完成一篇发言稿,表达一名当代青年学子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D

2.D

3.B

4.整体按层进式结构行文:

①首先由恩格斯的论断引出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冲突的问题。

②接着通过对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与恩格斯、达文看到审美意义的比较,指明恩格斯的论断是他自己构建出来的。

③最后高度评价了恩格斯的艺术审美构建,指出接受者的艺术构建有巨大意义。

5.①艺术家创作的完成不等于审美意义的完成,接受者的审美构建非常重要;

②接受者对审美意义的建构具有开放性、多元性;

③接受者的世界观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含义表述不全面,结合原文“这封信通过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世界观)而表露出来”,可见“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不仅仅指他作品的复杂性,也包括他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冲突等。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革新了”“因而”错,结合“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框架中,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即世界观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一般认为……而恩格斯所论之‘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似乎淡化了世界观的决定性意义”,恩格斯不是要革新观点,只是发现了现象;结合“旨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卢卡契对恩格斯的论断高度认同”可知卢卡契为什么赞同原文并未说明,“因而”属强加因果。

B.“虽然构建了审美意义却无法感知”错,结合原文“如果依然纠结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孰优孰劣,显然容易陷入困境……恩格斯的论断实际上涉及到审美意义的构建性特征……构建有两大制约要素,首先当然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图,另一要素则是接受者感悟到的审美意义”,可见纠结的原因是没看到审美构建的角度问题。

C.“比较、综合”说法不妥,结合原文“然而,恩格斯并不看重巴尔扎克的意图,他在作品中看出的是……”,恩格斯并未重视作者的审美意图。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结尾处,“恩格斯的审美意义构建告诉后人……作品投入社会之后,作者已经不能再主宰作品的意义发生,接受者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深刻的构建者,既要超越作者,也要超越其他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可见作者主要从接受者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构建的角度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价。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由恩格斯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分析引出话题,即“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世界观)而表露出来”,并由此提出问题,“怎么去理解恩格斯的论断”。

接着分析巴尔扎克的创作意图,“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是:作为政治上的正统派,他对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其作品可以看作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再分析恩格斯的论断,“然而,恩格斯并不看重巴尔扎克的意图,他在作品中看出的是……”,并指出“恩格斯所概括出来的审美意义,本质上是恩格斯所构建出来的意义,既非巴尔扎克本人创作意图中的意义,也不是当时一般人所悟出之意义”;然后又分析了达文看到的审美意义,“统一性就是世界本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达文看到的审美意义只是巴尔扎克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与出色描绘,完全没有恩格斯那种对时代与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这是分析问题,通过对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与恩格斯、达文看到审美意义的比较,指明恩格斯的论断是他自己构建出来的。

最后总结,“恩格斯的审美意义构建告诉后人……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高度评价了恩格斯的艺术审美构建,指出接受者的艺术构建有巨大意义。整个结构是层进式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运用文中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读《红楼梦》时不同的人看的内容不同,用文本中的观点解释就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并不随创作的完成而完成,它处于一个未完成而且呈开放性的过程中”“作品投入社会之后,作者已经不能再主宰作品的意义发生,接受者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可见艺术家创作的完成不等于审美意义的完成,接受者的审美构建非常重要,且接受者对审美意义的建构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红楼梦》这部作品虽然完成了,但是它的审美意义并未完成,不同的审美者构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内容和审美意义就不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自己却看到了宝玉对‘死亡’和‘爱’的深刻理解”就是这个原因。

文章最后总结说,“一个思想深刻的构建者,既要超越作者,也要超越其他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可见接受者的世界观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构建有重要影响。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解读不同,也是由于接受者世界观不同,影响到了他们的审美构建。

6.B

7.A

8.①将朋友们的“清气”和丰子恺的“和气”对比,突出他温和、自然本真的性格。

②将当下画家作品的笔力虚浮与丰子恺的笔力沉着对比,突出他善于钻研、勤勉刻苦的性格。

9.①文本一是为画展写的一篇序,却成为散文佳作,体现题材的拓展,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

②文本一中丰子恺的形象都出于作者的真实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充满诗意,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

③文本一写了丰子恺书法功底的事,看似“闲话”,但却表现了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与跟随客人吃肉边菜是表现丰子恺为人性情的不同的事件,两个情节没有形成呼应关系。

C.“凸显了丰子恺善良的性格”错误。原文表述是“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此处应该展现了他性格的侠义和深挚。

D.“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错,原文“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只能推出丰子恺的画品受到中国传统精神的影响,但不能推出他的画品是从“传统诗词古画”中得来的。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较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有误,文本二并不“散漫”,先说有的散文“有意思”,再谈到创作作品的“秘结”,再谈散文要有趣要会说“闲话”,这些都是作者对当今散文的看法,因此文本二结构也很清晰。

C.“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错,结合原文“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可知,这是强调散文创作中融入真情的重要性。

D.“哲学思辨气息”错误。文章引用李商隐的诗是为了证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谈到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是为了说明文章要写的有趣,要“会说闲话”。这些事例使文章表达更明晰充分,并不是有“哲学思辨气息”。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提示要从“对比”的角度去分析丰子恺的形象。我们首先找到相关对比,然后结合原文提示的句子来概括人物形象。

比如文章开头写丰子恺和朋友们的对比,“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又用具体事例对他的“和”进行描写,如“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将朋友们的“清气”和丰子恺的“和气”对比,突出他温和、自然本真的性格。

再就是将丰子恺先生的画与当下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并揭示了原因,“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将当下画家作品的笔力虚浮与丰子恺的笔力沉着对比,突出他善于钻研、勤勉刻苦的性格。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观点,运用信息分析鉴赏作品审美特征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本二中,作者认为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要注意哪些方面,然后结合这个观点去评价文本一的写作内容及技巧。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有意思的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而文本一是朱光潜先生为丰子恺先生的画展做的一篇序,却成为散文佳作,体现题材的拓展;文中既有对丰子恺先生性情为人的描写,又有对其画作特点的评价,还有对其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内容丰富,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这些都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有意思的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而文本一的作者朱光潜是丰子恺先生的朋友,对于丰子恺的描写都来自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比如“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也是对友人的真情挚意,如“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因此文本中充满了真情和趣味,富有诗意,符合“有意思的散文”创作要求。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有意思的散文”要“会说闲话”。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闲话”,比如文本一末尾写了丰子恺书法功底的事,“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貌似“闲话”,却让我们更加了解丰子恺作品功底深厚的原因,通过“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也表现了他的人品和画品;这样的“闲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10.B

11.C

12.C

13.(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或“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或“官方的礼节”)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

(2)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14.①不想县令郭揖因他受连累,不想老母因他流离他乡;②弟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母亲;③选择以死平息灾祸,保全美名。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

“其非人”是“以”的宾语,“寝”是针对宗资任命李颂的事件的,属于下个句子,应在“非其人”后面断开,排除AC;

“齿”是动词,“以利刃”是“齿”的状语,状中之间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错。举谣言,指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评论官吏的歌谣等返奏朝廷。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死谢罪”错,结合原文“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可知,是假设而非事实,且本无罪,发愿目的是以死明志。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公礼”,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格”,要求;“去就”,辞官;“得无”,莫非……吗?恐怕……吧;

(2)题得分点有:“所举”,检举的人(事);“自非”,如果不是;“简札”,奏章。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结合“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可知,他是不想县令郭揖因他受连累,不想老母因他流离他乡;

结合“仲博孝敬,足以供养”可知,他死后还有弟弟孝敬母亲,弟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母亲;

结合“滂死则祸塞”以及他母亲说的“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可知,他选择以死平息灾祸,保全美名。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他到达冀州界,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走。范滂举奏的事情,没有不使大家满意的。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想给自己招来没有容人之量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宗资于是作罢。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

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弟弟仲博孝顺孝敬,让他供养您就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却落得如此下场)。”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15.B

16.①尉佗避乱为王,偏守一隅,护佑岭南,使百姓获得一方安宁;(首联)②尉佗借任嚣之力代行南海尉、借陆贾之力称臣汉朝,实现国家统一,带给南越安宁;(颔联)③尉佗引入中原文化教化越地百姓,促进民族融合,成就了南越的平安祥和。(尾联)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任嚣是尉佗“南来作尉”的支持者,而“力主独立”无据,作者只是客观交代对尉佗的决定有影响的两个人,没有“对比”和“褒贬之意”。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越地百姓感念尉佗,是因为他做了对百姓有好处的事。首联“刘项持兵鹿未穷”交代了秦末刘项逐鹿中原,百姓遭受战祸的背景;“自乘黄屋岛夷中”,“黄屋”是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的黄缯车盖,也指帝王的车。此句是说尉佗自己来到越地自立为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尉佗选择到岭南避乱,并自立为王,守护一方百姓,使百姓获得安宁,这是百姓怀念他的原因;

“南来作尉任嚣力”,公元前208年,正值中原战乱之时,任嚣突然病重,与赵佗共商割据岭南以避战乱,并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尉佗接受委托,代行南海尉之职,守护岭南百姓;“北向称臣陆贾功”,秦亡后,出兵击并桂林郡、象郡,自立为南越王,实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赞誉尉佗的政绩,封其为南越王,并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接受诏封,奉汉称臣。尉佗借陆贾之力称臣汉朝,实现国家统一,带给南越安宁,这是百姓怀念他的原因;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化用“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的典故,说明越人已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尉佗引入中原文化教化越地百姓,促进民族融合,成就了南越的平安祥和,这是百姓怀念他的原因。

1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厦、庇、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D

19.B

20.a食与美,早已被智慧的先民联系在了一起。b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食物喜好和美学倾向。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详尽:详细全面,没有遗漏。具体: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司马光在《会约》中记录过一次聚会,这样的记录能够让人们对食物与审美关系的理解更形象,应填“具体”。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谈天说地: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也可以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形容人知识丰富,能广泛谈论各种事情。语境中说的是友人的聚会,后面又有“相聚甚欢”,应填“谈天说地”。

粗略:粗粗;大略;不精确。粗疏:不细心;马虎。文中“《春宴图》大略地还原了司马光笔下的雅食场景”,应填“粗略”。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拘小节: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文中的语境是“汉朝人继承上古遗风”,与宋代的“饮食精细”不同,又有“雄浑大气”,应填“不拘小节”。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意思的递进;B.破折号表解释说明;C.破折号表声音的延长;D.破折号表意思的转折。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结合“由此可知”,说明横线处是对上文的总结,而前文主要是在说先人对食物和美的关系的认识,食物关系到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因此可写成:食与美,早已被智慧的先民联系在了一起。

b应是全段的总起句,由后文“汉朝人继承上古遗风,饮食不拘小节……”“宋代人尚理,饮食精细”,这表明不同的时代对饮食的喜好和对美的认知不同,据此可写成: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食物喜好和美学倾向。

21.④语序不当,“优储、优购、优产、优销”改为“优产、优购、优储、优销”

⑥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删掉“的发生”或把“解决”改为“防止”

⑦成分残缺,把“通过”放到“农业部门”后面。

⑨中途易辙,“这些措施在实施后”改为“在这些措施实施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优储、优购、优产、优销”语序不当,应改为“优产、优购、优储、优销”;

⑥“解决了……问题的发生”搭配不当或句式杂糅,如认为“解决……发生”搭配不当,改为“防止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如认为句式杂糅,将“的发生”删掉;

⑦“通过……,做到了……”成分残缺,介词开头淹没主语,把“通过”放到“农业部门”后面;

⑨“这些措施在实施后,粮食生产能力……”中途易辙,“这些措施”缺少与之搭配的谓语和宾语,改为“在这些措施实施后”。

22.(2)“饭圈”要理性,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2)青少年应提升定力修正三观,追星把握尺度。(3)偶像提升内在素养,遵守公德,具备正能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由第一段提炼出关键句子为“当下‘饭圈’呈现出‘癫狂’的状态”,再结合关键词语“触犯法律”“秩序真空”“自由自在”归纳出建议一:“饭圈”要理性,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2)由第二段提炼出关键句子“青少年由于‘三观’尚未成熟,难以抵挡疯狂的‘饭圈’的压力和约束”,再结合关键词“迷茫”“崇拜”“投入”等关键词,归纳出建议二:青少年应提升定力修正三观,追星把握尺度。

(3)由第三段提炼出关键句子“偶像就是无需顾及社会公共道德的,无理性的激情的集合体”和关键词语“只问忠诚不问是非”“颜值即正义”,进而归纳出建议三:偶像提升内在素养,遵守公德,具备正能量。

23.例文:

树立理想,照亮未来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一班的橙子,今天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国旗下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树立理想,照亮未来”。

花开花谢,叶落满窗;红船百年,风华依旧。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已经站了起来,屹立于东方世界之巅。这些伟大成果,都离不开共产主义接班人手中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前辈以理想为指引,以行动为抓手,以建设美好中国为未来奋斗目标,今天,他们如愿以偿,取得成功。

人缺钙就会骨头软。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人的意志就不会坚定;精神上缺钙,人就会得“软骨病”,脚都迈不开,怎样走路?如何给自己“补钙”?李大钊用行动回答:奋斗。

树立崇高理想,为未来指明方向。《开学第一课》中党的先辈李大钊,虽然自幼父母双亡,靠祖父教养成人,但他从小树立崇高理想,立志读书报国。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正是列强瓜分中国之时,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发起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人们打倒袁世凯,保卫锦绣河山。他偶然认识了陈独秀,两人一见如故,都想方设法为保护祖国河山而奋斗。他积极从事党的早期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责任,奔走呼号,化作长明灯照亮中国未来。

而今,先辈们的理想已经实现,而新的理想应该在我辈心中扎根,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以先辈为榜样,继续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君不见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追逐梦想的有一群中国年轻人。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奥运健儿们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残奥会让孩子们看到,即便身体不完美,拥有梦想就有飞翔的翅膀。而在地球之外的天和核心舱中,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把课堂搬上太空,也把孩子对未来的探索引向了星辰大海。他们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理想照亮未来的路上,不管多艰难,都踏踏实实坚定不移地干,这一点我们应向彭士禄学习。他是我们党早期领导人革命澎湃烈士的儿子,他一生为理想而践行党的初心,用行动捍卫使命,成为大国重器。彭士禄4岁那年,父母牺牲,变成孤儿。童年受尽人间苦难,被老百姓舍生保护。过起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8岁被捕入狱,目睹“亲人们”为自己受刑;10岁时,因狱友掩护被营救出狱,双腿被折磨得无法走路,硬是一路爬了十几里才回到家。是理想信念让他顽强生存成长,为国家干了两件大事:造核潜艇与建核电站。

继承先辈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就要树立崇高理想,为在祖国现实发展和美好未来不懈地奋斗。对于身在高中的我们而言,考上理想大学是我们的理想。然而今天我想说,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把胸怀格局放大一点,要像我们的先辈、榜样那样,不要仅仅为了个人奋斗,更要为了祖国奋斗,脚踏实地,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围绕“理想照亮未来”审题立意。材料中提到的各行各业为了理想而拼搏的人物,就是青少年们的榜样。他们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或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他们激励着广大青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考生要通过这些榜样思考实现理想的方法,那就是心怀祖国,不懈的奋斗。

“表达一名当代青年学子的认识和思考”,可以从以上列举的人物中选择思考的对象,也可以自己选择最有体会的人物或事件,但要围绕话题思考。如“理想”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理想”对“未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照亮”是什么意思,如何让理想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等等。“联系自身实际”说明文章中要有“我”,即最后要落到通过思考得出了什么样的见解,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演讲的情境是“培文中学举行的国旗下讲话仪式”,即要面对全校师生进行演讲;“以‘橙子同学’的名义”在演讲稿中要有所体现。

【立意】

1.用理想照亮未来,用奋斗成就自己;

2.传承先辈理想,共筑中华辉煌;

3.高远的理想,让人生有方向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