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之社会先进文化小说类专练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之社会先进文化小说类专练(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经山海(节选)

赵德发

一个绿、黄、蓝的三色世界,出现在吴小蒿面前,蓝的是海,黄的是沙滩,绿的则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松林。

海风袭来,松涛声声。

李言密指着面前的松林道:“吴镇长你看看,他们说要建鱼骨庙,在这里就行。”

吴小蒿看了一下,觉得这里果然合适。这些松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的,是当年搞的海滨防风林带,在隅城海边绵延一百多公里,每棵树都有碗口粗,松针绿得发亮。他们走进松林,勘察一番,决定让这座庙背靠松林,面向大海,庙前就是广阔的沙滩。

突然,松林西面传来一声尖叫,接着又唱又喊,节奏感十分强。吴小蒿问是谁在喊。李言密说:“一个船老大在喊渔家号子。这是起网号,咱们过去听听。”

松林中间有一条小路,三个人走了过去。只见林子西边有一座破旧的院子,院墙塌了半截,院里有一条粗制滥造的大船,船头向东。船上立着一根高高的桅杆,挂着破旧的船帆,顶端有一面小红旗迎风招展。一个白发凌乱、满脸沧桑的老汉站在甲板上,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李言密说,这个老汉姓沈,今年八十多岁。他十几岁就下海,练成了一身本事,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船老大,还当上了渔业生产队队长,在楷坡沿海渔村中非常有名。但是,后来有了机器船,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再也用不上,加上不识字,不认得仪表,他就当不成船老大了。他很失落,精神变得不正常,在自家院子里造了一条老式渔船,整天爬上爬下,还像是出海打鱼,喊那些早就没人喊的号子。

吴小蒿远远地看着老汉,心中很不是滋味,说:“咱们去看看这位船老大。”

走到院子门口,李言密大声说:“老沈,镇长来了,你快下来!”老汉弓腰探头,向门口看看,哈哈一笑:“来大鱼喽!来大鱼喽!”说罢跪下磕头。吴小蒿羞窘万分:“这是干吗呢?”李言密说:“渔民把鲸鱼叫作‘大鱼’,在海上碰见大鱼,都要恭恭敬敬,烧香磕头。把你比作大鱼,是说你是大人物。”吴小蒿笑道:“我哪是什么大鱼,只是一只小虾罢了。沈大爷,你快下来,咱们说说话。”老沈从船上跳了下来,看着吴小蒿嘻嘻笑:“小虾?你可不是小虾。”

李言密拍拍这船:“大爷,你这船是多少马力的?”老沈立即现出恼怒的神情:“我不用机器,我这是大风船!我会使风,八面来风我都会使!那年我去吕泗洋打黄花鱼,有一天来了西南风,我顶风使船,一夜走了上百里!我厉害吧?”李言密说:“厉害厉害!你是钱湾有名的船老大嘛!”老沈连连摆手:“咳,别提了,别提了,如今咱不值钱了!”

吴小蒿明白,老沈说的“不值钱”,是指没有多少价值了。她听出了老人话语中的落寞。

李言密走到老沈面前说:“老大,船要开了,篷要张了,怎么办?”

老沈响亮地道:“好办!”他两手扶住船帮,敏捷地跳了上去。他的脚上没有穿鞋,十个骸黑的脚趾大大张开,像树根一样牢牢把住甲板。他伸出筋骨嶙峋的双手,做出抓篷绶的动作,用近乎假嗓的高亢声音大喊一声:“哎来响哟!”

吴小蒿觉得,那声音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她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

李言密兴奋道:“这是张篷号子!”他高声接道,“哟来哟哟来!”也跳到船上。他俩一边唱一边做着拉拽动作,全身的肌肉统统绷紧。

吴小蒿听着号子,仿佛看见篷帆渐渐升起,迎风张开,这条大船借助风力,正驶入苍茫的大海。她听说,过去这儿的渔民制作船帆,都用棚树皮煮汁染成紫色。在他们三个人的号子声中,她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紫帆,它们像神鸟翅膀似的飞翔于海面之上……

也就在这时,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

从钱湾回来,吴小蒿迸发激情,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渔业史研究当中。研读期间,她甚至产生冲动,想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加上实地调查,退休后写出一部《隅城渔业史》。

吴小蒿感觉到,做学问真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意思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成了一条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游、探究,收获日渐增多。她想,如果从山大毕业后,不是被硬拽回来,而是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我可能是某所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有许多学术成果了。想着想着,她又为自己感到可惜,心情也有点儿戚戚然了。

但她知道,这辈子成为学者是不可能了,但我能通过策划,建起一座渔业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博物馆建起来后,一定会成为楷坡的一大亮点。

文本二

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与前辈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优秀者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既接地气,又明大势,成为乡村振兴的扛鼎人物。因此,我让吴小蒿习惯性运用历史眼光,将自己面对的事情放在历史背景下思考,因而,她在楷坡镇的一些作为便具有了历史意义。读者会看到,新时代的历程与个人的历程,都处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耐人寻味。

(赵德发《写一部有历史感的小说》)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山海”的意思是经山历海,它将时代历程和主人公吴小蒿的个人经历,囊括进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富有深刻的意味。

B.小说提到“海滨防风林”“沙滩”等景物,又写到院中的“老式渔船”,体现了钱湾的地域特征,暗示了钱湾人的生活方式。

C.得知老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后,吴小蒿“心里很不是滋味”,从中可以看出,她作为乡镇干部,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

D.从钱湾回来,吴小蒿产生了写《隅城渔业史》的冲动,并改变主意决定建渔业博物馆,这是为了弥补她没有成为学者的遗憾。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特色鲜明,运用多种色彩组合,渲染多姿多彩的氛围,动静结合显示环境清幽,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B.次要人物李言密在小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同鲁迅小说《祝福》中“我”一样,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人物经历,讲述背景的作用。

C.小说以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避免不必要叙述,既舒缓了小说紧张的节奏,又给读者以强烈代入感,深刻揭示小说主旨。

D.本文不同于《林黛玉进贾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各方人物展开叙述的写法,而是聚焦主人公吴小蒿,体现了对乡镇干部群体的关注。

8.文本一划线句子两处写到“喊号子”,这两处描写在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猪嗷嗷叫(节选)

李司平

(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

“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

“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

“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

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超然客公众号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

“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

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8.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分)

9.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白

老骈喜欢书法,从前当局长,担心在位上因此分散精力,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故一直深藏不露。从局长位置退下赋闲在家,老骈开始公开发展自己的爱好,并尝试参加各类书法赛事。

市书协联合一家房地产企业,搞了个“鳌头杯”一年一度全市书法大赛。因为这家企业注册是“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且专门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周边拿地,企业就用“鳌头”为赛事冠名。

“鳌头杯”共设置有金鳌头、银鳌头、铜鳌头和泥鳌头四个奖项。金、银、铜奖一般先行揭晓,“泥鳌头奖”属纪念奖,获奖面较大。为吊大家胃口营造气氛,“泥鳌头奖”在颁奖现场才予以公开。老骈第一次参加“鳌头杯”赛事,获得了“泥鳌头”奖,他很是高兴,并不在乎没有得到大奖,“闹和着玩呗,贵在参与”。

客观地说,老骈创作的书法作品,质量原本很高,特别是他在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但老骈参赛作品署的是艺名,评委圈子里并没有人和他熟悉,当然也不会予以“关心”。而金、银、铜奖名额寥寥无几,能否入围,除了看作品质量,还要充分采纳赞助单位意见,赞助商也没有人注意老骈那个艺名,这样一来,老骈其实就吃了亏。当老骈现身领奖时,这才有人认出他来。

一年时光转眼过去,又到了“鳌头杯”赛事开启之时。老骈特意挑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上乘作品,再次寄送给组委会。不久赛事揭晓,老骈竟斩获了“金鳌头”奖。“金鳌头”奖只有一名,上台领奖时,老骈思前想后,忽然感到局促不安。

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小夏和书协主席老胡共同为老骈颁奖,小夏意味深长地对老骈笑道:“老局长,您藏得很深嘛,请您千万不要担心,现在您不在位置上,条条杠杠对不上!”老胡附和说:“老局长留白技艺超凡,金奖落在您身上,只要有一个理由就足够,那就是实力。”老骈听了两人的安慰,这才安心领奖。

颁奖那天,组委会通常将得奖作品一并展出。老骈尽管捧了个金奖,但他感觉其它作品都有可鉴之处,就挤到人群中认真观赏。“哎,您说,这书法比赛,不要也掺和着什么乱七八糟事情,听说这次捧走‘金鳌头’的,还是什么局长!”“老兄多虑,人家老骈那局长早就不干了,况且他在位时口碑很好,再说您看他这幅金奖作品,仅这留白手法,就余味无穷。”“退下来毕竟影响力还在嘛,你可能没听说,新任的住建局长老顾,当年和老骈在同一个部门呆过,据说还是老骈的得力助手。”说话的两人没有发现老骈,老骈无意中听到他们小声对话,霎时感到毛骨悚然。

之后,老骈依旧像往常一样,在家关起门,一门心思练书法,他不再参加任何赛事。书协主席老胡打来电话:“老局长,今年的比赛,怎么没看到您的作品?赶快补交一幅,还来得及。”老骈推辞说:“金奖的瘾都过了,还去凑什么热闹?”

又过了两年,住建局长老顾调回外地老家,经过整顿,比赛也逐步规范。老骈在心里合计了一通,如今在台上的领导,自己基本都不认识,于是他重新做出决定,准备参加“鳌头杯”赛事。“老金,今年赛事超然客公众号开启,劳请您届时提醒我!”得知老骈想再次参赛,好友老金很是开心。老金是老骈在赛事期间结识的书法界好友,老骈的内心,其实还是想以作品会友,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

赛事揭晓的时间很快到了,老金在心里为老骈祝福,老骈的作品先前他看过,几年一过,老骈的书法作品更是登峰造极,留白手法十分老道。“得不了‘金鳌头’,银鳌头”还是有把握的。”老金对同在现场的老骈说。老骈的视线落在主席台背景呈现的一幅书法作品上,他似乎没有听清老金的话语,笑着摇摇头。

金、银、铜三项大奖逐项开启,紧接着“泥鳌头奖”也宣读完毕,仍旧没有听到老骈的名字。老金着急得抓耳挠腮,替好友老骈惋惜。“老骈,看来这赛事还真有问题,你一旦在官场完全没有了影响力,人家就彻底抛弃了你。”

“这倒也不是!”参观完获奖作品展,老骈请客和老金“喝两杯”。老骈席间和老金交心,他后来并没有寄送作品参赛。“老骈,那你这是玩的哪一着?”“还是和你说一声吧,市里新到任的井副市长,是我的侄女婿,而且他还分管国土工作。”后面的话老骈虽然没有再继续说,但老金已经全部领会,他在老骈面前伸出大拇指,真心为这位好友点赞。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骈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当局长时不参加书法比赛,一是担心精力不够,二是担心被有心人钻空子。

B.老骈的书法作品原本质量较高,但是他第一次用艺名参加比赛,只获得纪念奖,这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现状。

C.小夏和老胡在给老骈颁奖时说的一番话,交代了老骈获金奖的真正原因,也让老骈感觉到自己获奖是实至名归。

D.老骈开始告诉老金自己要参赛,最后又放弃,令人不解;直到老骈说出他和井副市长的关系,才使人茅塞顿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安排精巧,闹和着玩呗,贵在参与”“霎时感到毛骨悚然等对老骈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使他最后弃赛水到渠成。

B.获奖书法作品展上两个观众的对话,刻画了特定情境下的旁观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作为老骈的好友,老金对老骈最后一次没有获奖深表惋惜,并把原因归结为官场因素。和老骈的格局对比,两人境界高下立判。

D.小说围绕老骈参加书法比赛组材,退休参赛——得纪念奖——荣获金奖——闭门练习——放弃比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8.请分析老骈的形象特点。

9.小说的标题留白,有哪些含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  娘

侯发山

老爹死后,渔娘就守着老爹的两孔窑洞,留了下来。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

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

这一段黄河的河长,也就是镇里的朱书记,不忍心她一个大姑娘家整日与风浪作伴,说要在县城里给她找个工作,她拒绝了。朱书记让她放心,说她走后,镇里会安排其他人接替她。她还是没有答应。她说,我跟老爹一样,喜欢这里,不要报酬。听了她的话,朱书记心里既欣慰又难过,知道她承袭了老爹的脾气,也就不再坚持。朱书记虽是河长,但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他亲自过问,分身乏术,老爹自告奋勇把“家”安在黄河边,说他就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是替朱书记分担责任。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还是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上后,这种情形才大为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作为河长的朱书记自是感激不尽。

如今,渔娘快四十岁了,别看在黄河边上长大,每日风里来雨里去,沙里滚水里爬,但是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一点儿也不显老。皮肤粉里透白,又细腻又鲜嫩,跟人家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差不多。按当地人的话说,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似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不愿出嫁。老爹活着的时候,大家以为她舍不得离开老爹。谁知道,老爹走后,尽管媒人说得天花乱坠,口角吐沫,介绍的对象中甚至不乏白马王子,渔娘愣是一个都没答应。

认识渔娘的人都说,这闺女啥毛病都没有,就是嘴像把刀子,不饶人。

这天,镇政府派刘秘书过来,让渔娘弄一尾黄河大鲤鱼,要招待重要客人。

黄河鲤鱼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汤美,独具风味,在国内久负盛名。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一直被列为贡品。不用说,来此地的客人都以能品尝到黄河鲤鱼为荣。

刘秘书刚说完,不想渔娘想都没想,撇撇嘴,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

现在是四月份,正是鱼儿产卵的时候,属于禁渔期,不能捕捞,即使垂钓也是不允许的——有的人不单纯是休闲娱乐,完全是“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等生产性垂钓。因此,根据老爹生前的建议,当地政府规定,在禁渔期,钓鱼也是禁止的。即便平时,看到那些钓到小鱼的,渔娘也劝人家给放了。她说:“放了小的是为了今后钓到大的,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其实,这些话也是老爹经常讲给她听的。

刘秘书愣了一下,说:“这可是朱书记亲自交代的。”

“就是朱书记来了也不行!”渔娘把脸一扭,不理睬刘秘书。

刘秘书说:“渔、渔姐……”说实话,他的年纪比她大,真不想用那个“娘”字。

“不是姐,是娘!”

刘秘书不自然地一笑,咽了下口水,说:“娘,不,渔、渔娘,今天是招待投资商的……”

渔娘打断刘秘书的话,没好气地说:“如果投资商来这里违法乱纪,哪儿远滚哪儿!”

“……”刘秘书嘴唇动了动,还想辩解。

“再吱声就把你也扔进河里,看你母亲答应不答应!”渔娘发怒了,舞乍看两手。

刘秘书吓得后退了两步,不敢再吭声了,忙拿出手机向朱书记汇报。

很快,渔娘接到了朱书记打来的电话。

没听到朱书记说什么,只听见末了渔娘对着手机吼道:“别扯那些没用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老爹!”说罢,挂断电话,干脆关机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必要交代一下:渔娘不是老爹的亲生女儿,她当年因感情问题跳河,被老爹搭救;朱书记呢,才是老爹的亲生儿子。

后来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猜测不到。

当天在镇政府的小食堂,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并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他一边吃,一边想起渔娘的话,又好气又好笑。渔娘临走时丢下一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爹爱子心切,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于是主动请缨,在黄河边安“家”,义务守护黄河。

B. 朱书记为满足客人想吃黄河鲤鱼的愿望,破坏禁渔期不得捕鱼的规定,虽是为了留住投资商的无奈之举,毕竟是不可取的。

C. 刘秘书刚说完来意,渔娘一口拒绝,毫不通融,可见她的确“嘴像把刀子”。这一性格与她当年感情受挫大有关系。

D. 小说构思巧妙,到结尾才补充交代渔娘和老爹、朱书记的关系,既使文章结构完整,也有利于突出渔娘的典型形象。

7.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渔娘美丽的外在形象,寄寓着作者对这一形象的赞美。

B. 渔娘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一样,却不愿出嫁,此处埋下伏笔,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对渔娘如今有关情况的介绍,与下文补叙她曾因感情问题跳过河的情节形成呼应。

D. 渔娘不答应媒人介绍的任何对象,暗示她从前所受打击之大,有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8. 文章的结尾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表达了什么主旨?请联系文本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路向阳

多惟惟

李向阳疾行在山路上。山路陡且窄,爬到山腰,已是满头大汗。往前穿过一片树林,便到了山的北侧。李向阳每每就在这里歇脚,俯瞰卧于山坳的幸福村。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

李向阳的单位在北大街“老司法局”,位于城里的草桥埠。司法局的前身是一家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的事务所,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人民超然客公众号政府成立,老司法人念旧,仍在此地办公。

李向阳这天起个大早进城,是专程回来请周局的墨宝的。

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四年有余,每次抽空回单位,都会见到新面孔。到了单位,正要进大楼,一个年轻人以为他是来打官司的农民,就对他说,你走错了,要找法律援助,去门口的林德大厦六楼。

李向阳摆了摆手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回来看看。

正说话的时候,恰好周局来了。周局说,文德才,这是法治调研科的李副科长,在幸福村当挂职书记呢。你拦着他干什么?

文德才一脸尴尬,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一见周局,李向阳就乐了,说,周局,幸福村的法治教育基地就等您的书法题字呢!

这个好说。我现在就给你写。周局爽快,让文德才去准备笔墨纸砚。

周局走进办公室,一边脱外套,一边说,老李,你那个村,都成模范村了,工作做得好啊。这回,幸福村名其实了。

说话间,笔墨纸砚已在桌上候着,周局略一凝神,提笔写下“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几个字。

李向阳喜笑颜开:好书法!

任务完咸,回村的路上,李向阳脚下像生了风,步履轻快。

幸福村以前不幸福,至少四五年前不幸福。早前,到县里打官司,静坐上访,幸福村的人最多,就是李向阳负责接待他们。后来他到幸福村蹲点挂职,那是自来熟。

熟归熟,一旦工作,那就不能光讲这些。村里民风彪悍,山林田畴,纠纷不断,今天争水,明天为一棵树的归属,后天为一只鸡吃了谷,没完没了。

说到这儿,李向阳第一回冒汗,不是因为爬山路,而是面对一帮老爷们和三姑六婆。

第一次村委开会,阳光正好,李向阳兴致勃勃当街发表“施政演说”。有人却说,白天要做事,你说再多也没用。要议事,只有晚上有时间

一群人跟着起哄,李向阳没辙,头上直冒汗。后来凡是村里有事,都在晚上开会。

这个两千来人的自然村,“怎么管”仨字在李向阳的脑袋里反复打转转。了解情况,倾听民声,李向阳一拍脑门儿,定了个调——“抓经济,也要抓普法”,循法守正,多方致富。

调子刚定好,李向阳就遇到了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纠纷—村东的上下两眼塘,上一眼塘的鱼顺水流到了下一眼塘,鱼归谁,谁也不让。

上一眼塘是鱼老四家的,下一眼塘是张苟家的。李向阳把两家喊到村委会调解。锣对锣,鼓对鼓,各执一词,那架势,随时要火拼。

李向阳想了想,说,跑到张苟家水塘的这些鱼我都买了。鱼钱呢,我给上一眼塘的鱼老四家。至于张苟,你的养鱼技术差了点儿,就由鱼老四负责教你。一会儿你俩去把鱼都捞出来,今晚请朱大嫂掌厨,你们两家都来,大家和和气气吃顿饭。

鱼老四拿着鱼钱,高兴;张苟想养好鱼,有了师傅教,也高兴。

鱼老四本不想教张苟养鱼,因为张苟偷过自家的鱼,弄得鱼老四很恼火,可既然蹲点的李书记要自己教他,那就教吧。

新问题又来了,大家都养鱼,卖给谁?

鱼老四忍不住就问了,以后鱼多了,销路怎么办?

李向阳拿起手中的小法槌一敲,说,今后不管你们养多少鱼,我全收了!我联系了城里的酒楼饭庄,咱们的鱼专供他们。

皆大欢喜。

养殖、稻谷、特产,李向阳四处奔走,请农林水产水果专家来培训,唯一没有请来专家培训的项目,是伐木。

树如果全部伐了,幸福村的幸福就不长久了。

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落成揭牌那天,周局来了。

李向阳陪着周局走遍幸福村的角角落落。周局说,回去我就跟县委书记建议,到你们幸福村开新农村现场会。

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

当然。

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

(选自《小小说》2021年第5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箱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描绘出了幸福村村民美好的生活环境,烘托了李向阳进城时的愉悦心情。

B. 李向阳回到单位时被新同事误认为是来打官司的农民,这一情节隐晦地批评了基层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依然存在以貌取人的陋习。

C. 李向阳在幸福村推进普法工作,表明在主抓经济、力争致富的同时,普及法制教育对民风彪悍、纠纷不断的幸福村村民也特别重要。

D. 小说通过叙述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期间开展的种种工作,刻画出了一位工作目标清晰、工作方法灵活、一心为农的基层干部形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李向阳回城请墨宝为故事切入点,辅以倒叙手法,叙述了幸福村由以前的不幸福到如今越来越幸福的变化过程,使行文富于变化。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显得客观;并且多用每小精悍的段落,使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加快了叙事节奏。

C. 小说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李向阳挂职前后容貌变化的对比、幸福村民风由彪悍到淳朴的对比,都是很好的例证。

D. 小说对人物的称谓颇为用心,主人公李向阳的名字寄寓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鱼老四的称谓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很接地气。

8.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9. 小小说的创作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

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提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

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

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

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娘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超然客公众号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悦,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讲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忽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里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再忙也得上夜校。”

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姑娘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碰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忍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哟,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给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们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康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大事情哪……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姑娘饮完了马,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眀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出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刻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她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经结上了冰花。

远处积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驰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年1月16日

(有删改)

【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 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 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信息推断他没上村中夜校。

D. 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和骄傲,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 “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 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 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8.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 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选材安排及用意。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你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亮,然后又捧出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羨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

“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让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超然客公众号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本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在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挠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短篇小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发表于2009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小腰岭人爱栽跟头”,既交代了小腰岭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也暗示主人公的“遭遇”。

B.小说中人物语言起到刻画形象、充实情节等作用。黎素扇谈看电影的一番话既丰富了其形象,又点明了小说主题。

C.黎素扇在帮丈夫打点行装时,起初考虑丈夫的喜好,把几本书装上,后来想起书可能给丈夫招来祸患,又把书取出。

D.小说没有刻意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而通过表现小学校长苏泽广的生活和工作,反映时代和社会思想的变迁。

7.下列与苏泽广这一人物相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苏泽广爱穿皮鞋和中山装,一方面表明苏泽广注重衣着,另一方面表明他有高洁的品格。

B.小说通过写小腰岭人看到苏泽广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时的反应,从侧面表现苏泽广的与众不同。

C.小说详细叙述了苏泽广在办公室清点、销毁自己所写的诗歌的情形,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D.苏泽广因平反后能再穿皮鞋、中山装而兴奋,因要去兴林参加会议而紧张,因思想解放的时代到来而亢奋。

8.“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有人评论:“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这篇小说写了哪些温情?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治河

 老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 2018 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超然客公众号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 30万,贷款 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超然客公众号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

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

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 年7 月 23 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 19.5万,闸口开闸

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 3.75 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 28.28 米,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展现了水莲和治河因疫情而相知相爱的故事,表现了新时代年轻一代勇敢追求爱情的主题。

B.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和爸爸既看重物质条件又看中人品,两个人都希望女儿幸福。

C.文中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中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结尾对水莲的描写,既照应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又委婉含蓄地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和纯洁的心灵,深化了文章主旨。

8.文末的补记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处处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6 分)

 

参考答案

 

一、6D(D.有两处错误:①根据原文“也就在这时,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可知,从钱湾回来之前吴小蒿已经产生了建一座渔业博物馆的想法,选项中“从钱湾回来”错在时间错位;②“这是为了弥补她没有成为学者的遗憾”错。文本一最后一段写到吴小蒿建渔业博物馆的目的是“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可见建渔业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并非是为了弥补个人遗憾,选项中“弥补她没有成为学者的遗憾”错在因果关系错位。)

7C(C.“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小说中李言密、老沈、吴小蒿之间有大量的对话,吴小蒿的心理描写如“心中很不是滋味”“老沈说的“不值钱”,是指没有多少价值了。她听出了老人话语中的落寞”“吴小蒿觉得,那声音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她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等。“避免不必要叙述”:以对话和心理描写代替叙事,是会避免冗余的叙述,但是,“既舒缓了小说紧张的节奏”错误,且小说节奏也并不紧张。“又给读者以强烈代入感”,是有利于读者走进场景,倾听人物对话,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代入感的,也可以有利于“揭示小说主旨”,但“深刻”的程度重了。)

8.①第一次写喊号子,引出吴小蒿的疑问和老沈的出场。②第二次写喊号子,引出吴小蒿的联想和想象,为吴小蒿改变主意做铺垫。

【解析】第一次写“喊号子”是在第5段,吴小蒿和李言密走进松林,松林西面传突然来一声尖叫,又唱又喊,听到了节奏感十分强的号子,引出了吴小蒿问是谁在喊。李言密说:“一个船老大在喊渔家号子。这是起网号,咱们过去听听。”所以第一次出现“号子”,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出吴小蒿的疑问和老沈的出场。

第二次写“喊号子”是在第13段,这号子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吴小蒿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吴小蒿听着号子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在那一瞬间,吴小蒿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因此,第二次出现“号子”,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出吴小蒿的联想和想象,为吴小蒿改变主意做铺垫。

9.①受过高等教育,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别人不同。原本要建鱼骨庙,吴小蒿改主意建渔业博物馆。②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吴小蒿决定建渔业博物馆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以及人与海洋的关系。③将个人历程与时代历程联系起来。吴小蒿专注投入研究渔业史,并决定修建渔业博物馆,既是她个人志趣的体现,也是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努力,符合时代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为乡镇干部群里的代表人物,吴小蒿身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点。

第一步,从文本二中提炼出如下要点:(1)受过高等教育,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别人不同;(2)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3)将个人历程与时代历程联系起来。

第二步,根据以上提炼出的三个特点,结合文本一,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析即可。从文本一“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她甚至产生冲动,想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加上实地调查,退休后写出一部《隅城渔业史》”“吴小蒿感觉到,做学问真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意思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成了一条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游、探究,收获日渐增多。她想,如果从山大毕业后,不是被硬拽回来,而是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我可能是某所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有许多学术成果了”可印证(1)。

从“我能通过策划,建起一座渔业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博物馆建起来后,一定会成为楷坡的一大亮点”中可看出(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本二中关于“新时代的历程与个人的历程,都处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的论述,是与“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产生关联的。在亦农亦渔的楷坡镇,吴小蒿致力于引进“深海一号”,组织考古申遗,复植楷树、建渔业博物馆,这与她的大学专业有关,历史文化是她的专业,也是她的兴趣所在。而她努力种树,建博物馆,是把历史现实化,也是把现实历史化。所有今天都将是历史,所有的历史也可能是今天。这不是作者的浪漫主义,而是作者的理想情怀。有了这样认识,回答本题的第三点,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良苦用心。

 

 二、6 C(“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

7 B(“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

8.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

9.①主旨(思想内容)丰富厚重:既写出农村的脱贫致富,落后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表现出脱贫工作的艰辛,扶贫干部的委屈。结尾巧妙:野猪基地已建立,村民已脱贫,人们感念扶贫干部,可是扶贫干部却在外干劳力活,结尾耐人寻味。人物刻画简练传神:面对丈夫,玉旺一个巴掌的动作描写表现其成长;把每头猪都叫李发康,细节表现玉旺的感恩。(或者:塑造的人物不落俗套,玉旺从被动挨打的懦弱到变得强硬,写出了农村女性的成长。)三、

6“交代了老骈获金奖的真正原因”错误。从“意味深长”一词和下文“新任的住建局长老顾,……据说还是老骈的得力助手”看,老骈此次获金奖应该有被照顾的成分。

7“和老骈的格局对比,两人境界高下立判”错误。从上文“老金着急得抓耳挠腮,替好友老骈惋惜”和下文“伸出大拇指,真心为这位好友点赞”来看,老金性格率真,真心为朋友着想。

8书法造诣深厚。他在书法作品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为人低调谦虚。首次参赛用艺名;获金奖仍观摩其他作品;作品登峰造极仍想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内心坦诚无私。新任分管国土工作副市长是亲戚,担心这会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而退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根据“老骈创作的书法作品,质量原本很高,特别是他在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可知,他书法造诣深厚。

根据“老骈参赛作品署的是艺名”“老骈尽管捧了个金奖,但他感觉其它作品都有可鉴之处,就挤到人群中认真观赏”“老骈的内心,其实还是想以作品会友,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可知,为人低调谦虚。

根据“还是和你说一声吧,市里新到任的井副市长,是我的侄女婿,而且他还分管国土工作”可知,内心坦诚无私。

9①“留白在文中指书法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作者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

②“留白也指老骈在听到观众的对话后,揣摩到自己获得比赛金奖的真正原因,从此远离比赛,给其他的书法爱好者留下展示自己的舞台。

③“留白还指当老金因为老骈没有参赛而感到遗憾时,老骈说到新任的副市长是自己的侄女婿,对话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面义和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角度考虑。文中“特别是他在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表明“留白”的表面义是一种创作手法;

然后再考虑深层含义,根据“说话的两人没有发现老骈,老骈无意中听到他们小声对话,霎时感到毛骨悚然。之后,老骈依旧像往常一样,在家关起门,一门心思练书法,他不再参加任何赛事”可知,老骈远离比赛也是一种“留白”,让其他人填补,给其他的书法爱好者留下展示自己的舞台,

文章最后,“后面的话老骈虽然没有再继续说”,这也是一种“留白”,显然给老金和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四、6.C (“这一性格与她当年感情受挫大有关系”分析错误。渔娘当年因为感情问题而跳河,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文中没有交代,不能主观臆测。)

7. B (“埋下伏笔”手法有误,应为“设置悬念”。伏笔指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或上文对下文的暗示,通常比较隐蔽,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悬念指作者为了激起读者的紧张或期待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这里说渔娘长得很美,却不愿出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不是前者为后者设埋伏、预先作暗示,因此是设置悬念而非埋下伏笔。)

8. ①补充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②出人意料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③丰富了渔娘的形象。凸显了渔娘做事讲原则、顾大局的形象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的结尾给读者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渔娘坚持了原则,“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这一行为并没有影响到当地的招商引资活动,因为“但(投资商)并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这一情节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让故事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

也让渔娘的形象更加丰富,渔娘做事讲原则,但她也顾全大局,在坚持超然客公众号原则的前提下非常好的解决了问题,而最后渔娘最后那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更是让渔娘的形象特质得以强化,而且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9. ①对环境保护者的赞美。渔娘继承老爹的遗志,不愿出嫁,不要报酬,情愿终生守护母亲河,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②对做事讲原则者的赞美。渔娘坚持禁渔期不能捕黄河鲤鱼的原则,即使是投资商也不例外,但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大局,她送了黄河甲鱼。作者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赞美了像她一样做事讲原则、顾大局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所要表达的章主旨的分析能力。

“渔娘”是这篇小小说所主要塑造的人物,从“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上后,这种情形才大为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可知,老爹是一位环境保护者,渔娘继承了老爹的遗志,也要做一位环境保护者,“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作者通过对渔娘这一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环境保护者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渔娘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如她坚持禁渔期不能捕黄河鲤鱼的原则,即使是投资商也不例外,但在讲原则的前提下,她也顾全大局,为了家乡的发展大局,她送了黄河甲鱼,从而让招商引资的计划顺利进行,所以,渔娘这一形象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也是小说主旨的体现。

五、6.B( B.“隐晦地批评了基层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依然存在以貌取人的陋习”错。这句话主要是表现主人公李向阳扎根基层,连外貌形象都与平时来打官司的农民一样了,且指路的话并没有歧视的语气。)

 7. C  (C.“李向阳挂职前后容貌变化的对比、幸福村民风由彪悍到淳朴的对比”表述错误,小说没有描写李向阳前后容貌的变化,也没有描写淳朴的民风。) 

8. ①描写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对幸福村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②以景结情;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和。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虽短,但内涵深远。

从内容上看。此处为写景,描写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的景象,将幸福村优美清秀的自然景观付诸笔端。表达了作者对幸福村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

从结构上看,作者此处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其中“一路向阳,奔向远方”一句与文章标题“一路向阳”相照应,“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句又照应了首段中的“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和。

9. ①小题材,小说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鱼的归属小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普通的民众,主人公也是挂职的基层干部;③大主题,小说借小题材小人物表现了执政为民、全民奔小康的宏大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件是李向阳到幸福村之后刚定了个调——“抓经济,也要抓普法”后,出现的第一个纠纷。文中写道“调子刚定好,李向阳就遇到了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纠纷—村东的上下两眼塘,上一眼塘的鱼顺水流到了下一眼塘,鱼归谁,谁也不让”,可见,从题材上看,小说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这是“以小见大”的“小”之一。

“鱼的归属”事件中,“鱼老四”、“张苟”都是普通的民众,可见,从人物上看,文中的典型人物都是小人物,包括李向阳,也是挂职的基层干部,这是“以小见大”的“小”之二。

文章以李向阳回城请墨宝为故事切入点,辅以倒叙手法,叙述了幸福村由以前的不幸福到如今越来越幸福的变化过程,寄寓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执政为民、全民奔小康的宏大主题。这是“以小见大”之“大”所在。

六、6.B(B.“是对自己的保护”错误。根据原文理解,林云之前没有停车让康绍明搭车,是因为康少明喊她“小姑娘”,当康少明称呼她“同志”,并说出自己的“工人”的身份时就答应康少明搭她的车。“同志”的称呼是一种平等和尊敬,而不是“对自己的保护”。)   

7.B  ( B.“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下文只是提到林云“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下文并没有继续写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而是谈论积极抓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事情。)

8. ①用“小东西”指代林云,在嗔怪中表现康少明对她的爱恋;②“眼睛真生得高”“就只看得见”表现康少云因林云没看上自己产生的沮丧;③“特等劳动模范”既写出康少明的心理落差,也暗示了他的工作目标和决心。   

【解析】此题重点考的是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划线句子是“这小东西,眼晴直生得高,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句中“这小东西”是称呼林云的。根据前文说“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有见过,不禁看呆了”“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康少明希把话继续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声你的姓名吗’”分析可知,“小东西”这一称呼里有康少明对林云的嗔怪之意,也有康少明对她的爱恋之情。

“眼睛真生得高”“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是康少明认为自己也是鞍钢的工人,而且竞赛也胜过了乙队。但是林云只是关注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对自己不重视,由此生出一种没有被林云看上的沮丧感”“特等劳动模”一词既写出康少明的心理落差,也暗示了他决定成为“特等劳动模”的工作目标和决心  

9. ①以“夜归”聚焦人物和故事,赞颂各群体废寝忘食的劳动热情;②以对话透露出的“上夜校”“卖余粮”“炼钢竞赛”等时代性工作生活场景,反映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③以林云对“特等劳动模范”的景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来分析这篇小说的选材安排及用意。

小说的标题叫“夜归”,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位。一位是在竞赛众胜过了乙队,因开生产会夜归人鞍钢工人康少明;一位是送粮食去粮站夜归人林云,两人都因为工作回家晚了,但为了学习和工作都是连夜赶回去,所以,以“夜归”为题聚焦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从而赞颂了各个战线上人们大公无私,积极进步,废忘食的劳动热情。

小说的主要部分是通过康少明和林云两人的对话完成的,他们二人的交谈内容围绕“上夜校” “卖余粮”“ 炼钢赛”等时代性的问题,给读者展示了时代工作生活场景,结合“总路线”的理解,小说反映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

根据文中林云说她最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他是什么样子,我直想看看他”,以及康少明说“小东西,眼晴真生得高,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的分析可知,林云对“特等劳动模范”的景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七、6B(B.“点明了小说主题”错,黎素扇谈看电影的一番话说的是实情,是人物的真实想法,丰富形象可以,与主题无关,本文主题是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们思想解放的。)

7A(A.“表明他有高洁的品格”理解牵强。苏泽广爱穿皮鞋和中山装,不能体现他品格高洁,且小说也没有表现他的高洁品格。)

8.(4分)

表层意蕴:是指自然中的解冻带来的道路泥泞只有依靠阳光才能消除。深层意蕴:社会的解冻和心灵的解冻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抚平人们的伤口,才能迎来时代的前进。

【解析】“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分析时由浅入深。表层意蕴:是指到了春天,冬天里被冻结的土地逐渐软化,即“解冻”,融化的土地一开始变得泥泞不堪,然后在太阳的光照下慢慢蒸发了水分,泥土变干,从而消除泥泞。这是本义、浅层表面含义。

深层意蕴:解冻的过程用来比喻国家、社会的变革状态,落后的制度使得人心被封闭起来,犹如冻结的土地,改革旧制的过程便是“解冻”的过程,这里的“阳光”指正确的思想开放的政策,心灵的解冻只有依靠解放思想,逐渐接受并步入正轨,一个新的时代、阶段便到来了。

9.(6分)

①文中书写了泥泞中小腰岭村女人对家人的关心,压抑的环境中妻子对丈夫苏泽广的担心与体贴,体现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情”。②结尾以“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环境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思想的大解放给小腰岭人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给人以时代的“温情”。

【解析】 结合第二段“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可见小腰岭村的女人们对家人是有温情的。结合“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 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可见妻子照顾丈夫充满温情。文中书写了泥泞中小腰岭村女人对家人的关心,压抑的环境中妻子对丈夫苏泽广的担心与体贴,体现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情”。

结合“‘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这里的“春光既指大自然中春天的温暖,也指国家政策的修正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温暖,自此后他们可以自由地生活,未来会更美好,给人生机活力希望和劲头、奔头。结尾以“人们在春光超然客公众号中忙着翻地,下种”环境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思想的大解放给小腰岭人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给人以时代的“温情”。

八、6C(A项“表现了新时代年轻一代勇敢追求爱情的主题”错误,应该是“表现了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题”。B项“水莲的妈妈和爸爸既看重物质条件又看中人品”错误,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超然客公众号爸爸更看中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D项“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误,应该是“淳朴善良、识大局的人”。)

7(不是“委婉含蓄地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和纯洁的心灵”而是“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

8.不多余。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

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不多余,不分析原因的不给分。

9语言质朴。(1分)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1分)

人物形象质朴。(1分)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1分)

题材质朴。(1分)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1分)

人情质朴。(1分)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1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特征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