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质问:背后是何等身份?记者竟对奥运英雄全红婵出言不逊

番薯壳 北城远在北方
2024-08-29

质问:背后是何等身份?记者竟对奥运英雄全红婵出言不逊


当我听到南方日报记者朱小龙对全红婵的这番评价时,内心充满了震惊与不解。

全红婵,这位在巴黎奥运会上摘得双金的年轻跳水天才,本应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与尊重,却意外遭到了来自同行的非议。

朱小龙的言论,不仅缺乏一个媒体人应有的专业素养,更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和人文关怀。




他口中的“疯疯癫癫”和“不够完整的人”,让人不禁质疑,何为一个“完整”的标准?

难道是在镜头前永远保持刻板形象,毫无个性与活力的运动员才算得上完整吗?

这种评判标准既狭隘又片面,完全忽略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更令人愤慨的是,朱小龙竟用“白痴”这样侮辱性的词汇来预测全红婵的未来。

这不仅是对全红婵个人尊严的践踏,也是对运动员职业生涯多样性的无知。

学习新技能,如英语,本是个人成长和拓宽视野的积极行为,却被他扭曲成了一种讽刺和发难的工具。

这样的言论,让人不禁怀疑某些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他们似乎忘记了,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和社会的观察者,应当时刻保持客观、公正和尊重的态度。

而不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他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贬低。

全红婵到底哪里得罪他了?

有人说,奥运会期间全红婵怼了那位“你知道拿捏用英文怎么说,我教你啊”的记者,惹到了媒体圈了,所以朱小龙才会拿学英语这事发难。



这位记者的言论确实暴露了他的狭隘视野与浅薄认知,他的逻辑似乎被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所主导。

在他看来,学习英语似乎成了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然而,这种观念在全红婵这样的领域巅峰者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全红婵的成功,是基于她跳水技艺的炉火纯青,而非语言能力的高低。

正如日本、韩国和瑞典的乒乓球运动员学习汉语,并非因为不学就等同于“白痴”,而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与交流的渴望。

羽毛球教练李矛的例子更是鲜明地展示了,真正的强者无需迎合他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标准。

朱小龙的指责,不仅是对全红婵个性的误解,更是对强者精神的蔑视。

他用“疯癫”和“白痴”这样的词汇,试图贬低一个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运动员,这种行为无异于文化流氓的恶行。

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顺从与迎合才是正道,却忘了强者之所以强,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做自己,不随波逐流。

更令人遗憾的是,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遭遇不公与诋毁时,我们本应期待媒体人能够挺身而出,捍卫国家荣誉与运动员的尊严。

然而,现实却是许多记者选择了沉默或逃避,甚至出现了像袁主任这样的背叛者。

他们或许精通英语,但在关键时刻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保护我们的运动员免受无端指责。

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反思:

我们的媒体人,是否过于沉迷于语言的外壳,而忽视了内心的力量与正义的担当?

真正的强者,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卓越,更是精神上的独立与坚韧。

而那些只会用恶毒言语攻击他人的人,终究只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朱小龙的言行,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其偏颇立场与双重标准令人咋舌。

奥运会期间,面对美国运动员的疑云,他轻率地为对方辩护,对本土选手的质疑却视而不见,甚至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对于外国运动员的喜爱,他表现得异常热情,而对本国运动员的成就却显得冷漠甚至刻薄。

这种“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他对全红婵的评价中尤为突出,不仅无视其卓越成就,更以恶毒言辞中伤,完全背离了一名媒体人应有的公正与尊重。


(态度鲜明对比)


更令人忧虑的是,朱小龙的偏见似乎已根深蒂固,他对外国运动员的微小举动都能大加赞赏,而对本国运动员则吹毛求疵,这种双重标准令人难以接受。

在国际赛场上,金牌选手往往被视为国家英雄,享受着民众的敬仰与尊重,然而,在国内却有这样的记者,用恶毒的语言伤害着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不公,更是对国家荣誉的亵渎。

做新闻的底线,首先是做人。媒体记者作为社会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应当秉持公正、客观、尊重的原则,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连做人的底线都失守,那么这样的媒体记者,不仅无法履行其职责,更无存在之必要。

我们呼吁,所有媒体人都能坚守职业道德,以公正之心报道新闻,以尊重之态对待每一位运动员和公众人物。


最新热点

姜萍:照亮时代的一抹璀璨星光

16次高考的唐尚珺终于决定去读大学

"不过包退”变”以物相抵”,公考机构诚信何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城远在北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