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奴役殆尽的索伦人,没有败给敌人,却败给了清朝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5

满洲八旗是清朝的立国之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战斗力十分强悍。

但是入关以后,一辈子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的八旗子弟,迷失在了中原眼花缭乱的生活之中,迅速腐化了下去。

到了康熙初年平三藩的时候,八旗的战斗力已经没眼看了,最终还是靠汉将、绿营才把三藩之乱平定下去。

但是,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心深处的极度不自信使他们对汉人的防禁不余遗力,对汉人是既防又用,始终不能放心。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便将目光转向了性格淳朴、骁勇善战的索伦人。

索伦人,一般指的是指今天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他们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之中,过着原始的生活,靠着捕鱼、狩猎为生。

过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练就了他们出色的战斗意识、高超的骑射技艺和超强的忍耐力,锻造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当时人记载:索伦人能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焉

如此优秀的兵源,自然得到了清廷的青睐。

从康熙年间开始,清廷就频繁征调索伦兵参战。

康熙年间的昭莫多之战,是索伦兵首次展现他们强劲的战斗力。在这场战役中,2000名索伦兵作为东路军的先锋,在苍茫的草原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噶尔丹的防线,为清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乾隆平定准噶尔之战中,索伦兵立下了首功。面对准噶尔人的铁骑,索伦兵展现出了超凡的箭术和战斗技巧。在他们面前,准噶尔铁骑不堪一击,乾隆对此大加赞赏,将索伦兵誉为“国之砥柱”

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乾隆一开始并没有派索伦兵出战,却接连失利。乾隆一看不行,急调2000索伦兵增援,终于把大小金川给平定了。乾隆夸奖道:索伦兵实胜绿旗,攻打罗博瓦山,射死敌人尤多,可见满洲索伦之得力

在清缅战争中,索伦兵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几千名索伦兵为尖刀,克服了缅甸的恶劣环境和气候,他们在伤亡极少的情况下,斩首缅军7000多人。

在廓尔喀之役中,1000名索伦兵跋涉近一万里,跟随福康安远征青藏高原,尽管廓尔喀人有英国供应的先进武器,但仍然抵挡不住索伦兵的凌厉攻势,他们一战击毙廓尔喀600余人,俘虏200余人,随后翻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打到距离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数十里的地方,廓尔喀惊惧不已,上表请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在清朝的战争中,索伦兵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北灭准部、南征缅甸、西破大小金川、廓尔喀、东平台湾,活跃范围之广,战功之显赫,让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到来往往意味着战争的胜利,堪称清廷的利刃

正如《啸亭杂录》中评价的那样: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庵电击,耐苦习劳,难樱其锐

可惜的是,廓尔喀之役虽然是索伦兵的巅峰之战,却也是谢幕之战
此战之后,索伦兵再难有所作为。

虽然康熙、雍正、乾隆对索伦兵的赞誉颇多,但索伦人所享受的待遇,完全无法和他们得到的赞誉相称。

我们前面讲,索伦之所以战斗力强悍,主要在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八旗之所以迅速腐化,主要在于入关之后被纸醉金迷的生活迷了眼。

清廷统治者吸取了这个教训,禁止索伦人从事农耕,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财产,也就做不到不怕死了。
要想保持索伦人的战斗力,就得让他们一直穷下去

乾隆以“索伦等向赖狩猎为生,并不务农,现只图眼前利益,从习汉俗,日久之后,忘其旧习,弃其技艺,于边界地方甚属无益”为由,下令因生活贫苦而开垦土地耕种的索伦人交出土地,而且是无偿交出。

不让索伦人从事农耕,总要给他们找点事做吧?于是,清廷规定,每个索伦家庭每年至少缴纳一张貂皮,这等于是人为强迫索伦人坚持渔猎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求生。

每年缴纳一张貂皮看似不多,但猎貂难度极大,因为貂习性警觉,昼伏夜出,生活在森林山地之中,远离人类聚集地。索伦人要想猎貂,只能前往黑龙江北岸的森林。

而且,清廷并不支付往返猎场和收缴貂皮驻地的花销,由此带来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极大。

令人不解的是,清廷在狩猎这件事上居然也对索伦人进行限制。乾隆帝以“索伦皆猎兽之人,自应精于弓箭”为由,以每把一两银子的价格将索伦人所拥有的鸟枪进行回收。

且不说这对索伦人的狩猎产生多大负面影响,单说以每把一两银子的价格进行回收,这就近乎于强取豪夺。因为当时一支枪的造价都在1.5-2两,运到东北,这个价格只会更加贵,用一两银子便将其回收,这跟强盗行径没有任何区别。

我想,让索伦人“精于弓箭”恐怕只是乾隆的借口,更多的考虑可能是出于防范索伦人的目的。

清廷对索伦人的压榨还不止于此。清廷频繁对索伦人进行军事征调,索伦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去打仗的路上。据统计,索伦人参加过大小战役70余次。到了战场上,索伦兵常常被作为尖刀部队来负责冲锋陷阵,伤亡率往往也最高。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战场上出现的军械损耗都要索伦兵自己负责,射出了多少支箭,砍缺了几把刀,损坏了多少副铠甲,都要从工资里扣

虽然索伦人战功卓著,但上升渠道极其狭窄。索伦人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做官。

当然,清廷统治者还是“仁慈”的,他们还是给索伦人留了一个上升通道,不过这个上升通道多少有点侮辱人了——那就是通过战场或参加木兰围猎时的表现,获得舍弃索伦人身份的“资格”,抬旗进入清朝直接掌控的北京八旗。

换言之,索伦人如果想要上升,就必须放弃索伦人的身份,背叛自己的列祖列宗,否则一日为索伦终生为满奴

在经历了在经历了长期贫困、大量抽丁、沉重税赋、压迫歧视等多重打击下,本就人口基数不多的索伦人,在乾隆后期就已经出现青壮年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想方设法,甚至统一组织索伦妇女前往军营“取孩子”,以保住这优质的兵源。

然而,这种方法终究是收效甚微,挡不住索伦人口的逐渐凋零。
到了晚清时期,索伦人口最多只有三四万人,不可避免地退出了中国的军事舞台。

苦难造就了索伦人的赫赫战功,可这些战功没有让索伦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是索伦人生在秦国,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索伦人终究生错了时代,一片赤胆忠心错付给了清廷。

索伦人没有败给敌人,但败给了满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