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两会】这些律师对李强书记提了哪些建议?

2018-01-24 上海市司法局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他所在的浦东新区代表团,与代表们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浦东新区代表团20名代表中有吕琰、吴坚、金永红、陈峰4名律师,在交流中,几位律师积极发言,围绕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谈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

吕琰

吕琰,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硕士,2000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现任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党委委员、浦东新区律师党委副书记、上海证券交易所ABS业务外部咨询专家等。专业从事金融法律服务,在执业过程中参与办理腾讯、宝钢等上市项目,以及阿里巴巴、上海公积金中心等资产证券化项目,同时,长期投身关爱自闭症等社会公益事业,荣获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一点建议: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包括金融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过程中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风险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等各个层面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对于老百姓而言,最为关心的也最经常碰到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层面的风险,比如说投资理财是否会发生亏损、比如说公司上市是否会有虚假信息披露,而在金融风险发生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通常就是大量的法律纠纷。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金融领域也体现的非常明显:一方面,金融产品的供应不断增加,比如信托产品、资管产品的总量已经达到几十万亿,体现了社会投资的需求和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量的案例发生,而一个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或者资不抵债,可能会涉及成百上千个家庭,又亟需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体系来解决纠纷、挽回损失。在这方面,尤其是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过程中,优化法律服务的供给,在金融领域树立起“上海法律服务”这个子品牌,将对防范金融风险堆积、疏导化解金融纠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建议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领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国际金融仲裁中心、国际金融调解中心、金融法律咨询中心等,与金融审判、金融监管等方面正在进行的改革形成有机的整体,进一步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二是建立区域化联动的金融风险案例及诚信数据共享平台,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建立跨区域、跨条线的金融风险案例及诚信数据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区域联动、服务全国;三是建立金融法律人才库,筛选一支500-1000人左右的金融法律专家队伍,既可以担任陪审员、仲裁员、调解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公益法律咨询,开展金融法治巡讲和培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还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提供金融风险防范的智慧支持。

 

第二点建议:鼓励金融创新服务,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工具,降低企业整体杠杆率,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过程中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除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层面的个案或局部风险以外,更重要的是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2016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中专门提到,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目前,中小企业依然占到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以上,除了银行贷款以外,很多中小企业也在尝试信托非标融资、P2P互联网借款等多种融资渠道,但这些无一不是加杠杆、增负债的融资手段,中小企业的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系统性风险也在不断堆积。


这其中,建议重点关注和研究如何通过“降杠杆”的方式,让广大企业既解决资金需求又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提供保障和动力。应该说,在这方面,市场已经应运而生了许多金融创新服务和工具。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产证券化(ABS)市场为例,从2014年底起步至今,三年多时间发展到上万亿的市场容量,就有很多暂时还达不到股票上市或者公开发行债券的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服务,将存量的资产和现金流进行结构化设计,转化为证券份额向投资人发行,从而解决了资金需求。同样的,还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这种创新模式,也正在被一些长租公寓开发或经营企业研究和使用,逐步培育形成开发、运营、退出的专业投资机构和服务机构,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期待市里能尽快出台相关的税收、增信、激励等扶持政策支持更多企业通过这些金融创新服务和工具,获得融资、实现发展,并降低企业整体杠杆率,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上海市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吴坚

吴坚,上海段和段所主任、联席会议主席、党支部书记,专业领域涉及企业并购、竞争法、公司法、投资和融资、石油天然气能源领域、环保、知识产权、金融、房地产、国际争议解决等现代高端法律业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公司购并、反垄断、知识产权、反倾销、金融等法律知识、实务经验、谈判技巧和诉讼业绩。办理了一系列重大涉外案件,直接参与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项目的谈判,涉及标的累计至今已达万亿人民币。

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制度供给,顶层设计要举三张牌,一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供给;二是继续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好事的优势;三是率先从惠及全体市民的最核心、最根本、最切身的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小切口突破,放大杠杆,牵一发动全身,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供给之路。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浦东改革开放38年来, 集聚了自贸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成为上海决胜“五个中心”、打响“四个品牌”的主战场。


浦东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浦东的成功就得益于一直坚持制度红利的路径,得益于一直坚持法治引领的原则,得益于一直突出市场导向的取向。比如,浦东在法规层面的制度供给有自贸区条例、浦东综改决定、改革创新决定等,新区人大依市人大授权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决定,新区政府配套出台了一大批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定规模的制度集成。


面向未来,深刻学习和领会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学习和领会总书记指出的:“要从制度和规则层面进行改革,推进包括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浦东对标总书记的要求和国内国际营商环境最高标准,提供完善优质的制度供给,既要倒逼政府深化改革,腾挪空间,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又要推动人大和政府清理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法规、规章和制度,制定、修改和废止符合营商环境内在发展规律的法规、规章和制度。


浦东只有靠自我加压,更加有为、更有作为地服务市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为导向,企业需求为导向,每年更新一份针对营商环境新情况新需求的制度供给清单,提供有关各方纳入规划计划并制定相关制度供给的时间表,为上海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加快中国特色制度供给的及时性,必须发挥我党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好事的优势。突出制度供给,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更加完善、优质的制度供给不仅是要优化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中形成公开、透明、诚信、法治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


长期以来,上海营商环境存在着保国企、重外企的现象,为移植大树锦上添花的多,为孵化幼苗雪中送炭的少,所以上海城市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但冒不出来BAT等民企航母。目前,浦东自贸试验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集中了一批创新型民企,在全市大大小小创新创业园区里还有更多的后起之秀,但是企业的质量规模距离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以及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仍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在:(1)缺乏市值过千亿的大规模骨干领军企业;(2)缺乏年销售额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产品;(3)缺乏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颠覆性创新成果。


究其原因,各相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站在企业角度,主要瓶颈在于三个方面:(1)以产业为导向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滞后。尽管政府已经投入巨资建设了一批重大设施,但其主要功能仍聚焦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无法满足产业创新的复合需求,本土创新团队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投入期仍需要花3至5年的时间搭建技术平台,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的进度。(2)政府对于成长期企业缺乏精准的战略性投入。目前,很缺乏针对成长期企业冲刺主板的专项基金,不利于快速增加上海高科技领域民营上市公司的数量,不利于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3)缺乏依托行业领军企业的有效创新生态。目前的创新平台多数由政府主导,政府有限的创业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原则委托第三方操作,在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要求其保值增值,导致创新投资筛选的标准比商业基金还要严格。


呼吁设立不同行业政府创投基金委托行业领军企业管理的创投基金,应用资本力量帮助企业构建其上下游产业生态,为其发展壮大成市值过千亿的行业龙头提供支撑,助力孵化一批独角兽企业。


显然,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到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补短板,并更新制度供给的时候了,迫切需要瞄准先进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制高点和投资热点,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骨干企业,培育民营骨干企业梯队,集聚优势资源扶持世界一流的本土领军企业和国家级名片,释放民企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新动能。


  第三,营商环境制度供给应率先从惠及全体市民的最核心、最根本、最切身的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在上海中青年就业人口中,民生关切度最高的依次是教育、住房和医疗。这三样现在都具有很强的市场配置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弊端。教育、住房和医疗螺旋式发展,到了今天,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住房和医疗的“三高”已经对上海营商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反思和重新审视其行业属性和产品定位的时候了。


教育、住房、医疗的门槛越来越高。为了上名校,家长不得不给孩子超前补习,甚至连幼托班儿童也加入到补习大军之中,培训机构屡禁不止,家长焦虑不堪,寒暑假补习费要占家庭月工资收入的一半,比房贷还多,加上高房价,三级医院医患比供需严重失衡等。上海过去引以为豪的人才虹吸效应正在迅速减弱。


未来城市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留住高端人才, 教育、住房、医疗如果还是依托市场化运作,上海不仅会遭遇人才问题,企业用工成本的压力会更大,最终影响其进不进上海、搬不搬离上海的投资决策。


为此建议,本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行住房租赁制度租售并举为支点,撬动公立教育、公立医院回归公共产品的定位,放大教育、住房和医疗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杠杆效应,做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这篇大文章。


具体而言,要有减有加,一方面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控制高房价;另一方面,建立细分租赁市场的制度供给,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之外,切出一块针对特定对象和紧缺人才的配租配售住房市场,对所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教师、医生推行配租机制,按要求达到一定服务期限后配租转配售。对其中的高端紧缺人才,上海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扇面,浦东要对接自贸区贸易航运、张江科创、陆家嘴金融、前滩总部经济,大胆试行住房配售机制。通过让教师、医生安居乐业,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推动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全球最卓越、规模最大、服务水平最优的教育和医疗体系。


目前来看,全国只有上海有这综合实力,通过打响“为了孩子、为了健康”的两大城市品牌,与其他地区展开错位竞争,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而要付诸行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配租配售住房管理制度,深化本市规划、土地、财政、房地产租赁、交易、登记、教育、卫生、出入境、人事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配租配售住房政策和监管程序,增强制度供给的及时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上海市公民律师事务所

金永红

上海市公民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十九大报告,将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上海在基本解决了“兜底线、保基本”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高品质民生”,将是今后的长期要务。


 什么是“高品质民生”?我理解,通俗地讲,“吃饱穿暖了,我们要生活得更环保、更舒适、更健康,要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更有品位”,或者说“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更要追求生活得愉快不愉快、幸福不幸福”。

  

 “高品质民生”的内涵很丰富,但我想,肯定首先少不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品质民生,一定是建立在蓝天白云绿水的好生态之上。上海蓝天白云的天数,越来越多,每当出现这样的好天气,市民们在网上纷纷晒图,以示内心的期待和喜悦。


上海的“新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将“解决垃圾处置能力不足”作为出路。由于工作关系,我有一部分时间在浦东惠南镇,老百姓反映老港垃圾处置场废气废水扰民,是个老问题了。前天晚上,我路过处置场,在八九公里以外,已经闻到了臭味。我记得有一年将“老港垃圾处置场”作为市人大年终视察项目,但至今仍时好时坏,不容乐观。


 我建议,垃圾处置场要建设运营,要有开放度,要朝着建设成为“现代工业旅游景点”的目标发展,也要朝着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努力,一方面,加强市民与处置单位的充分互动,减少误解;另一方面,督促处置单位提高处置工艺和水平。


与末端处置相对应的,是源头分类。上海倡导垃圾分类,已有十多年,效果不理想,我居住在长宁中山公园边上一个中等规模小区,至今没有分类。目前,更多的是小区的探索,缺乏全社会统一的做法和氛围。垃圾分类的地方立法,我一起参与过两次市人大法工委讨论,都没有通过,原因是代表委员一致认为,目前的现状不单单是法规保障不足,更重要的是,执行力的不足。

   

 第二,高品质民生,一定是建立在精细化、有温度的社会管理之上。我想提醒的是,在讲“精细化”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差异化”,“差异化”是“精细化”的必然内涵。在凸显城市管理力度的同时,千万别缺少了管理的温度。

 

交通大整治的成效,有目共睹,市民交口称赞! 但我同时又注意到“2017年电子警察的功能从五合一到九合一,现在好像是十三合一;提示车主24小时不能停车的黄线、黄牌越来越多”,我们要问一问“道交条例中温馨条款落实的怎么样?” “我们能否在一停车就收费的马路停车位上,设置短暂的免费时段,让市民从容地应个急”。


忽略了“差异化”、“有温度”的城市管理,只会呈现一个绚丽精致的城市外表,而随之减少的,是作为家园的温馨。别忘了,那些带给我们甜蜜回忆的市井叫卖,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应当取缔的无证流动摊贩。

   

第三、高品质民生,一定是建立在有历史传承、创作活力、价值涵养的文化之上。 上海各级领导历来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最近市委市府出台了《上海文创50条》,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创新活力。上周新闻中播出了,尚贤坊因轨道建设拆除,工作人员细心保管一砖一瓦,待日后重建,这体现了重视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情怀滋养的城市文化精神。


每当秋天来临,上海有几条马路,持续好几年实施“不扫落叶”,去年的岳阳路,更是因为几位中外艺术家举办的“落叶文化展”,成为市民纷纷前来拍照留念的网红马路。这也提示着我们,文化,不一定需要大成本、大投入,或许只需我们的视线再低一点,胸襟再宽广一些。




编辑:李楠楠


有稿请投:shsfj_001@163.com


关注上海司法行政工作

请关注“上海市司法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