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专家版六)语文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2018年5月全部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 4.数英理综文综2018年6月全部试题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专家版六)语文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仿与创造是艺术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先说传达的方法。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

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起初都要经过模仿。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可以值得我们注意: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韩昌黎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关于传达的技巧大要如此,现在再讲关于媒介的知识。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 下列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B. 创造和欣赏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意境;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

C. 艺术的创造是手能从心,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刻在石上。

D. 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大可借鉴模仿,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2. 下列有关“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家要处理好“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问题。

B. 艺术须从模仿入手,但终归于创造;创造不能无模仿,但只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C. 这里的“似”侧重讲形式上的模仿;这里的“不似”则侧重讲内容上的创造。

D. 从模仿人手是创造的开始和基础,但又不能止于模仿,只有不断创造,才能写出好诗。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想象到了一个很美的夜景却画不出来,这说明没有掌握画画传达的方法,也就是没有掌握画画所需的筋肉技巧。

B. 姚姬传在写给陈硕士的信中,强调了朗诵的重要性,否定了默读的意义,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

C. 我们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应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D. 艺术家是诗人和匠人的综合,匠人侧重模仿诗人强调性灵的妙悟,都不可缺少,但青年作家常常忽略匠人的作用。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B项,结合文本内容“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分析,“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篡改文意。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结合文本倒数第二、三节内容分析可知,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分析可知,“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表述绝对化。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惑:疑感

B. 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爱其子,择师面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4. C    5. B    6. D    7. B   

8. (1)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涂啊!

(2)(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徒”,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译为同一类的人。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他的,人称代词;那个,表远指,指示代词。B项,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竟然,副词;于是,副词。D项,比,介词;在,介词。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从而”,古义: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C项,“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7.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分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于”译为对于,“耻”译为以……为耻(意动用法),“惑”译为糊涂。(2)“于”译为被,“不拘于时”(被动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诗文默写

9.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 狗吠深巷中        (2). 鸡鸣桑树颠    (3). 千载琵琶作胡语        (4). 分明怨恨曲中论    (5). 王枕纱厨       (6). 半夜凉初透    (7). 吾所以为此者       (8).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颠”“厨”“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古代诗歌鉴赏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从正面切题,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处到____________,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________图,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远处    (2). 晨雨    (3). 热爱大自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的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内容“麝香山”等内容分析,由近处到远处。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描述诗歌的意境;概括意境的特点;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结合题目分析,应该是晨雨图。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点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如本题,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

钱谷融【注】

我经常深切怀念着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伍先生是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大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时。1938年我考入了当时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起听课。到二年级时,当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才请了伍先生来担任我们的系主任。伍先生很开明,颇能继承蔡元培先生兼收并蓄的精神。他自己是爱好汉魏六朝文学的,戏说他治的是“衰”文(苏东坡曾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尤其善写五古。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先后在我系任教的有罗根泽、孙世扬、顾颉刚、乔大壮、朱东润等人。更其难得的是,中央大学中文系—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新文学和新文学作家,是很难进入这座学府的讲堂的。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与鲁迅同过事,一向很敬佩鲁迅先生。听说他离开大陆后,一度曾去日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他懂英文,有时去他房间,看到他手里拿着正在读的往往是英文小说。还知道他常通过日本的丸善书店从国外购买书籍。他与外文系的楼光来、范存忠、俞大缜等先生时相过从,与历史系的沈刚伯,哲学系的方东美、宗白华等教授,往来尤其密切。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

他那时孤身一人,住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教员宿舍里。他不愿吃包饭,一日三餐,都是在馆子里吃的。好在那时教授的工资高,他又除了有时候要寄些钱给外地的两个孩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负担。有时他上馆子吃饭的时候,也常拉我陪他一起吃,而且常常一同喝些酒。他喝酒不多,主要是为了助兴开胃。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时讥评起国民党的达官贵人和一些喜欢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学者教授来,真是妙语如珠,穷形尽相,人木三分。师范学院国文系有一门必修课叫语文教学法,也许是因为一时请不到合适的人来教,也许是在他的心底里根本瞧不起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他就自己来开这门课。他在这门课上讲什么呢?讲《文心雕龙》,正正经经地讲《文心雕龙》。决不因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语文教学法,就生拉硬扯地在每堂课的开头或结束的时候搭上一点有关教学法的话头或事例,去装门面骗人,应付学校。他仰慕魏晋风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尽管所谓魏晋风度,即便是当年的竹林名士以及稍后的清谈胜流,在显幽烛隐的“科学的”解剖刀下,也难免会露出些不堪入目的本相来。伍先生自然也未必真能超然物外,胸无纤尘。但在那举世滔滔、满目尘嚣的黑暗年代,确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白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吗?伍先生就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个。所以,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不但十分可敬,而且是可亲可爱的。

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我别的没有学到,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不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

【注释】钱谷融(1919-2017),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11. 结合上下文,解释第自然段中“魏晋风度”的含义。

12. 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13. 伍先生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请结合全文分析。

14. 探究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

【答案】11.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脱落形骸、适性面行”或“超然物外,胸无纤尘”)的行为风格。   

12. 烘托先生形象:开明包容,罗致各方人才;豁达与博学,交往的学者涉及众多领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答“交代时代环境:身逢乱世在艰苦条件下,学术氢围浓厚,大师辈出”“丰富文章内涵;文章主要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也隐含着对逝去的一代大师们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高深的学间、卓尔不群的精神气度的迫怀与向往”)   

13. 学问深厚,口才很好治学上开明,对不同流派的学间包容并蓄;他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具有魏晋风骨;生活上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和学生关系融洽。   

14. 似贬实褒,突出了伍先生的不求名利、随性率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作者的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伍先生崇高人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表面自谦,实是自豪,说明自己继承了伍先生不管世务专心治学的人生态度同时曲折地表达出对当今迫逐功利的浮躁之风的批评。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分析可知,烘托先生形象;“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起听课”,交代时代背景;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丰富文章内涵。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容赏析。题干提示“语言自然而雅致,整散结合,请举两例作赏析”,需要抓住整散结合的特点分析。如“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通过写先生和学生吃饭时的言谈举止,表现他的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其他选取合适的语段,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即可。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他仰慕魏晋风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白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语句内涵,“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似贬实褒,突出了伍先生的不求名利,随性率真的人生态度。“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不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对我的深远影响。“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对伍先生崇高人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结合文本内容“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分析,曲折地表达出对当今追逐功利的浮躁之风的批评。

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贮存(zhù)        岑寂(cén)          解剖(pu)      沁人心脾(qìn)

B. 鳟鱼(zn)        瞭望(liào)      盘桓(huán)      气势磅礴(páng)

C. 徘徊(pái)        砧板(zhn)      证券(juàn)      冠冕堂皇(guàn)

D. 篡夺(cuàn)    峥嵘(zhng)     囊括(náng)    迥乎不同(jing)

【答案】C

 

16.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和蔼              开拓          桅杆          一诺千金

B. 谄媚              笼罩          脑髓          一蹴而就

C. 敷衍              搅拌          斑驳          问心无愧

D. 胭腆              气概          寒喧          回场荡气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7.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竹竿舞》《壮族婚礼》节目的互动环节中,很多观众蠢蠢欲动,希望亲自体验中国传统民俗,现场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中。

B. 人才选择去环境好、待遇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无可非议,这促使我们做好留住人才的体制改革,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C. 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D. 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蠢蠢欲动: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准备随时干某事。含贬义。用在此句中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跃跃欲试”。

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

18.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便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情感。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学生会、团委会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C. 2017年5月26日,以“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

D. 习近平29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种下的不仅是祖国的美好未来,也是绿色树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在一个复句或句群中,分句与分句间的组合是有机的、约定俗成的,它们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之分,如果违反其中的逻辑规律,就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错误。D项,语序不当,“祖国的美好未来”与“绿色树苗”调换顺序。

19.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戏剧文学有的反映了阶级之间的矛盾,有的反映了集团内部的矛盾,有的则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有与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共同作用使他成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与周围的人物发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既有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

还有在对待侍萍问题上的心灵的矛盾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主要讲“阶级矛盾”,主要讲“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讲“心灵的矛盾”,结合前面内容“阶级之间的矛盾”“集团内部的矛盾”“内心的矛盾”的顺序分析可知,正确顺序为;结合“这些矛盾”分析,应该为末句,综合A项正确。

20. 请将某校文学社收集的学生习作按照以下主题分类,并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秦腔古韵》        《游子折柳》        《华沙之跪》        《年轻的梦想》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___________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____________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__________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游子折柳》    (2). 《年轻的梦想》    (3). 《华沙之跪》    (4). 《秦腔古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将某校文学社收集的学生习作按照以下主题分类,需要理解主题及作品名称的意思。《秦腔古韵》,从字面“秦腔”“古”分析,应该是文化与传统;《游子折柳》,抒发的应该是思乡之情,符合主题一;《华沙之跪》,勃兰特将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体,肃立在无声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个瞬间,他的双膝却弯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应该是对和平的呼吁,符合主题三;《年轻的梦想》,结合字面“年轻”等分析,符合主题二。

21. 请按照提示及要求答题。

成语接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游戏。根据下面提示的成语,完成成语接龙。

如沐春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风土人情       (2). 情深似海        (3). 海阔天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龙头字必须是主题词中的任意一个字,体现鲜明的活动主题;前后两句相接成语的关节字必须是同一汉字;成语必须由四个字组成;在同一龙头字下的成语不得有重复;所选用的成语必须是一般成语词典上能查到的成语。第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是“风”,后面所接的成语开头字应该是“风”,如“风平浪静”“风华正茂”“风雨同舟”等。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未来,即将到来的时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登陆未来呢?可以从书房登陆未来,让读书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可以从网络登陆未来,让网络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可以从梦想登陆未来,让梦想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

请以“从__________登陆未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700字;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从梦想登录未来

一方坚冰,由无数水滴凝聚而成;一亩良田,由无数汗水滋润而成;一片未来,由无数梦想堆积而成。

儿时,梦想是神圣而庄严的。他挥动着翅膀,舞动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他绽放出绚烂的舞姿,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徜徉在我的小世界里。他给予了我好多,好多……学习的动力、幸福的笑容、仰望天空时眼中的那一分期待。那时,我一直坚信,在未来的拐角处,我会找到属于我的翅膀。带着我,畅游在世间。

童年,梦想是色彩斑斓的。他是张洁白无瑕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打开。让我用七彩的画笔,勾勒出我心中的梦。我迷失在梦中,醉于卷中。手中的笔犹如马良的神笔,将我的思绪跃然纸上。那时,我在追梦,追逐中执着的前进,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不会有通天大道,也不会有仙子替我指路。

少年,梦想是执着的动力。他几经挫折,却不言失败。只因那单纯的梦。记忆中的梦,曾几何时,早已刻在脑海中。也许是因为她的一个梦想,居里夫人会发现镭。但是,不止是有梦,还有追梦的执着。她成功了!这时,我恍然醒悟“梦想有实现有落空,但只要有执着,回忆追梦那是一种享受”。

在心中播种梦想的种子,伴随你成长。成长中,拥有梦想,如同发现了一片无人问津的绿洲;追逐梦想,如同在探险中找寻前进的路;实现梦想,如同得到了“点金棒”。

在广袤的沙漠,仙人掌虽然渺小,只要有希望,扎根于土壤中,照样能生存。渺小的我,一直将希望的火把高举,只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永不放弃梦想,忘掉你的失意日子,但不要忘记黄金的时光。忘掉你的一次次失败,但不要忘记你夺取的胜利。忘掉你遭遇的不幸,但不要忘记你的时来运转。忘掉你的孤独日子,但不要忘记你得到的友善的微笑。忘掉你没有得以顺利实施的计划,但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未来扎根于现在,现在来源于梦想。让梦想成就未来,勇敢的去追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充完整题目。结合所补充的内容分析立意,“从__________登陆未来”,材料给的例子是“书房”“网络”“梦想”,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结合自己擅长的内容,补写完整题目。结合“登陆未来”分析,“未来”,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任何事物都有未来。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带给了我们生命非凡的意义。这里需要补充的内容具有工具性,应该是前往“未来”所借助的媒介等,如知识、技能、理想、科技等,结合所选取的内容分析立意。如“科技”,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汽车、高铁、飞机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等,科技发展更好的帮助人类的进步,帮助国家发展。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点睛: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要关注题目中隐含的中心提示,“登陆未来”才是文章的关键,如何“登陆未来”是作文的重心所在,抓住这个重心选材立意,作文就不会偏题。半命题作文在调动学生生活储存方面,为同学们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所以作文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自己在题目中要补填的词语或短语。

 


本文由公众号美源缘(ID:meiyuanyyy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