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报 | 我院2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喜报-

我院2项成果

第九届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我院严菡波老师的《上海及无锡方言连读变调之变异性研究》、涂昕老师的《鲁迅与博物学》分获“青年成果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始设于1995年,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设立的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该奖项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代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最高水平。本届成果奖全国共评选出1496项奖励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19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普及读物奖21项,青年成果奖203项。

“十四五规划”期间,学院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重点培育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近年来,学院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以及其他重要横向课题的立项数屡创新高,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亦屡有斩获,这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获奖成果和作者简介


01

《上海及无锡方言连读变调之变异性研究》

《上海及无锡方言连读变调之变异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通过量化评分实验深入调查了上海及无锡市区方言连读变调的变异性。虽然上海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颇丰,但是至今仍无一以量化研究的方法系统地调查其连读变调的变异性,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空白。另外,无锡方言的连读变调与上海方言的变调类型有异有同,对无锡方言的研究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具有音系独特性的变调系统的了解,也反映了说话人如何习得并内化这一具有变异性且音系晦暗的变调系统。本书的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汉语方言的成词、形态学与音系学的交叉以及音系变异性的理论模型构建等问题的了解与认识,为语言学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严菡波-

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获文学学士;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硕士;2016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语言学系,获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音系学、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论文散见于Laboratory Phonology、Language and Speech、Journal of Semantics、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语言研究集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


02

《鲁迅与博物学》

《鲁迅与博物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从童年和成年后的植物研究、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和辑录、对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和翻译以及美术中的博物学等角度,完整、全面地梳理鲁迅一生涉及“博物学”的方方面面。在尽量详实地呈现史料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鲁迅在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训练之后,依然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辑录中国传统博物学图书,它们是从怎样的意义上为鲁迅所看重?鲁迅在沟通文学和“博物学”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博物学”视野对鲁迅的自然观有着怎样的影响?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层层推进论述,深入探讨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如何产生、发展,对他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他的文学呈现出哪些独特性。借由这样的讨论,让我们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拓展出鲁迅研究的新空间。

-涂昕-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爱好“博物学”,著有20万字图文随笔《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记录四季更迭,细辨草木虫鱼,获新浪中国2014年度“十大好书”;学术著作《鲁迅与博物学》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之青年成果奖。长篇文学创作《森林童话》获首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


END


扫码关注我们~

供稿 | 陈泳桃

编辑 | 陈毅苗

审核 | 朱建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