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匿名网友丨为什么外语会死?

匿名网友 后小语种时代 2024-07-01



把稻草绑在螃蟹上,并不会增加螃蟹的价值。那么为什么把外语专业加到别的专业上,别的专业就会更有竞争力呢? 

本人是21级某综合类985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学生。每每想到自己已经在毫无意义的专业上浪费了两年时间,并且还要在这个专业上再浪费两年时间,莫不感到极度愤怒,极度悔恨。 

私以为,一个教学大纲里除了听说读写之外没有别的专业课的专业放在高等教育里,只会拖高等教育水平的后腿。


外语专业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我承认,有交流就会有翻译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把经过六年中学教育的年轻人送进去全职学习外语。


外语专业的研究

外语专业几个方向无非 翻译 文学 文化 语言学。后面三个都是毫无实践价值的学科,他们所做的研究和几百年前的儒生的研究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无非是从研究茴有几种写法变成了xxx有几种含义,xxx语法有什么解释。至于翻译,我认为,凡是可以提出量化指标的翻译标准,人类翻译在可见的未来都不可能有还手之力, 至于文学性,优雅性,之类的空泛抽象的指标,留给部分人自娱自乐,圈地自萌即可。



外语专业的教学

前面一个部分,还含有本人的一些揣测,至于这个部分,则一字一句都是痛苦和挣扎结成。 

在我们学校,人文社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般不超过160学分,理工专业一般不超过170学分。双主学位一般是180学分左右。而所有小语种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学分都是179-181学分。也就是,当别人拿到了理科+社科的双本科学位的时候,小语种的学生拿到了他们的文学学士学位。 

除了学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之外,还有一个特征是,课程体系空泛而无用。专业课每周7节,但是却有大量的时间花在闲聊之上,有大量时间用来展示。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背单词,读课文,听听力。大一一年都沉浸在用 另一门语言进行点菜问路买衣服之中。 

试问,高等教育是用来培养跨国导游的吗?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骗局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了,绑在螃蟹上的稻草并不会因为螃蟹失去其稻草的本质,更直白的说,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也不过是在其他专业上加了几门外语课罢了。被小语种复合的专业并不在乎小语种带来的bonus。甚至可能会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产生负作用。比如法学+外语=国际法。看起来很美好的等式,实际上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 



大学四年,人生一世,有一件东西是最宝贵不过的:时间。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考虑时间成本,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大学,甚至在社会中,我们的时间并不能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因为我们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总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专业课比如社会实践比如学生工作。 

并且由于我们没有赫敏的时间沙漏,也因为我们是三维生物,所以我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两个地方,所以当我们选择做这件事时,我们就必须放弃在同一时间做另外一件事,这就是放弃的机会成本。 

我们每做一件事,每次投入一定时间之后,我们都有所收获,无论收获的形式是一个对象化的成果,还是精神的愉悦知识的长进。 

那么培养复合型能力,浅显的说就是要求掌握两个或者多个领域的能力。 

那么天然的我们期望选择高投产比的领域进行投入。 

有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150学分,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是180学分,有的双学位培养方案是180学分。这是投入部分。



现在考虑产出:我采用专业壁垒来衡量产出,如果专业壁垒高,即非本专业的人难替代本专业的人才,那么说明本专业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本科四年的时间投入是有效的,它使得你和非本专业的人大大地不同了。 

然后我们在考虑需求,抛开需求谈产出是耍流氓。为什么土木专业的行业壁垒高,土木专业依旧不被人看好呢,需求满足了,不需要土木人了。

现在我点出一个专业,他的投入高,产出低,需求还少。 

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内部各专业还是存在差异,但是这个差异远远小于此类专业和其他类别的差异) 

要重新学一门外语包括但是不限于要学习:一套语法;一套词汇;一套文化/文学。

假设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介于四级裸考过和六级裸考不过之间(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准,但是大概还是处于正态分布的一个标准差之内);那么根据语言的相似度,是可以比较小的(当然也会很大),这套词汇就是最花费时间的部分了,西语四级4000词,专八8000,法语专八8000-10000德语看懂报纸5000,英语专八8000;可以料到这些语言要求的词汇应该不会差别太多,因为语言所对应的事物和表达需求是类似的。8000词是什么概念呢?

高考英语必背3500词,英语的语法比较简单。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应该可以达到6000-7000。所以重新记住8000词的用法需要多少时间? 

很多非常多。这是大量的时间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说,看看小语种的课表你就可以感受到有多少课,人文科学一个能比的没有,只有理工可以比肩。 

产出低:只会语言的你一无是处。产出低最明显的就是你招不到工作。大四实习你做的工作和你的专业关系不大,做一些中学生都能做的工作,拿着一点点实习工资,享受着繁重的机械劳动,和极低的上升通道。 

需求少:翻译工具。现在翻译工具还不成熟,确实,但是有人在研究这个东西。计算机是一把雷神的锤子,不管你是不是钉子,这把锤子都能锤一锤。懂?



外语专业的消失 指日可待


从人工智能角度

机器翻译在可见的将来会取代人工翻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区别在于时间长短。在这里,我给出一个我的判断:八年之内, 联合国工作语言之间的口译笔译几乎不再需要人工;十五年之内, 几乎所有翻译不再需要人工,球2中的同传耳机成为现实。 

计算依据如下。考虑AI的发展还处在指数级增长阶段,次之考虑线性增长阶段。十年前在我读小学的时候, 机器翻译软件还停留在字典阶段,只能翻译短句子。五年前transformer发表之后, 在attention机制的加持之下,基本可以胜任句子翻译。去年chatGPT已经可以实现内容生成了。目前距离真正的同传无非有两个限制:翻译速度问题, 垂直领域翻译准确度问题。后者容易解决。前者,在足够的需求驱动下,解决也并不困难。所以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技术一定会成熟。再给三年时间用来部署,落地,推广。 

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在球2这样一部科幻片里,同传耳机已经不配成为科幻的对象了。同传耳机对未来的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凡。而刘培强约是2000年前后生人,这和我们上一段的判断不谋而和。 



机器翻译取代人类翻译的速度的影响因素 

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类语言这坨shit mountain的组织体系究竟有多烂。越烂,取代速度越慢。眼下的new bing在 编程语言之间的翻译已经可以达到即翻即用的程度。因此,人类的常用语言越贴近编程语言范式,越容易被取代。 


机器翻译在适应人,人也在适应机器翻译

我们在fine-tune模型的时候,模型也在fine-tune我们。以目前chatgpt,deepl的翻译效果来看, 人想要通过组织语言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并不是一件难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刻意为难翻译软件,他们都能很好的工作。这意味着人类的常用语言会更加贴近机器容易理解的方式,因而更好翻译。


为什么给AI做译后编辑行不通

我毁灭你,与你无关 

人工智能的研究追求的就是真正的智能,因此需要人工编辑的翻译软件都不是终极的翻译软件。这就像机器翻译和人类编辑就像是矛和盾的关系,总有一个占据上风。但是任何人工编辑的数据都可以作为AI训练的资料,因此,从长期看,译后编辑是没有出路的。 

但是,chatgpt引导出的新的AI研究范式从格局上讲,并不关心机器翻译的效果怎么样。机器翻译就是AIGC(内容生成式AI)在攻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这座大城堡的路上,碾碎的一个小领域罢了。不仅是文稿的翻译,就连文稿的撰写,都可以用AI生成了。比如,中文的摘要给出,就可以生成英文的文章。连翻译这个步骤都没有了,何来编辑?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当然,落后专业的裁撤往往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高校一年还有老师,小语种的本科专业就还得招生。不过希望有越来越少的学生会进入这浪费青春的专业。




END


往期回顾

网易数读丨大学最后悔学的专业(小语种),谁学谁是大冤种

【积阴德帖】一个普通女生学德语专业的四年半

张和轩 | 我们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来看,而不是一个小语种人

Peregrinante丨30天内裸辞两次,互联网转行到高中教师的生活




公众号推送规则改了,记得给我们加星标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