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田野政治学的构建》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通过对田野政治学构建历程的记录和思考,

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建构

《田野政治学的构建》

定 价:138.00

徐勇 著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ISBN:9787520387057



内容简介:田野政治学是产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路径,在这一路径中逐渐获得学术自觉,形成了一个在开放中达成一定共识和认同的学术共同体。田野政治学的构建是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由自发到自觉,有放弃也有接续,有进展更需努力的过程。作者作为亲历者,主要以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依据,记录了这一构建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构建的思考。通过对田野政治学构建历程的记录和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建构。


作者简介: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等,入选第二届荆楚社科名家(湖北省社会科学界最高学术荣誉),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解。主要从事中国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倡导田野政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2018)、《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200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2009)、《国家治理的中国底色与路径》(2018)、《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与变迁》(2018)、《国家化、农民性与乡村整合》(2019)、《关系中的国家》(第一卷,2019)、《关系中的国家》(第二卷,2020)。



目录:(上下滑动)

第一章 以田野政治为对象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从农村基层政治切入
二 作为对象的田野政治
三 田野政治学的自觉追求
四 构建田野政治学的思考


第二章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田野政治学
一 基于承担项目的田野调查
二 基于跟踪观察的田野调查
三 基于历史使命的田野调查
四 基于历史比较的调查翻译
五 基于田野调查的体会与思考


第三章 以制度与人为进路的田野政治学
一 “乡政村治”的基本架构
二 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
三 “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
四 税费改革与乡镇体制改革
五 接点政治与地方治理创新
六 社区建设与城市治理创新
七 制度实践中的田野政治学


第四章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以现场实验作为研究方法
二 以农民参与为目标的“黄梅实验”
三 以农民组织为目标的“蒙城实验”
四 以农民能力为目标的“南农实验”
五 以乡镇选举为目标的“杨集实验”
六 在实验中深化认识的田野政治学


第五章 以实证思维为原则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从“唯书”“唯上”解放出来
二 事实先于价值:从事实出发
三 理解先于评价:以解释为重
四 他我先于自我:历史是过程
五 将视野引向深处的实证思维


第六章 以田野教学为特色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以学生主体为基础
二 以方向方法为路径
三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
四 以现场教学为特色
五 以志同道合为纽带


第七章 以农民特性为视角的田野政治学
一 传统社会农民政治特性的二重性
二 对农民的再认识与“社会化小农”
三 超越抗争性模式的“农民创造性”
四 中国奇迹创造主体与“农民理性”
五 基于内在责任机制的“小农韧性”
六 基于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农民性”
七 非精英主义,亦非民粹主义观点


第八章 以家户制度为钥匙的田野政治学
一 理论准备不足与包产到户
二 理论尚不彻底与再识农户
三 理论认识不一致与家户制
四 将家户制置于历史比较中
五 将家户带入国家进程研究
六 理解中国特性的一把钥匙


第九章 以村庄类型为切口的田野政治学
一 超级村庄的崛起与能人型治理
二 治理视角下的村庄分类与权威
三 农村社区建设与微观组织再造
四 集体经营与个体经营的区域性
五 “分与合”为标准的区域村庄
六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社会形态
七 社会基本单元与内生政治形态
八 将社会形态带入国家进程研究


第十章 以国家形态为关联的田野政治学
一 起点于非均衡的中国政治
二 着眼现代化中的国家主导
三 在自治中发现政府主动性
四 将现代国家带入乡村治理
五 从“下乡”建构“国家化”
六 在深耕田野中扩展“国家化”
七 国家在关系叠加中的演化
八 探求田野与国家互动机理


第十一章 以政治理论为拓展的田野政治学
一 由村民自治建构“草根民主”
二 提出本质平等与事实不平等
三 田野中发掘“东方自由主义”
四 田野揭开“专制主义”遮蔽
五 在关系社会中建构“关系权”
六 从宗族社会发现“祖赋人权”
七 中国场景中发现“积极政府”
八 往来于理论殿堂与田野调查问


第十二章 以著书立说为目标的田野政治学
一 著书中形成立说自觉
二 中国政治的非均衡性
三 从中国理解村民自治
四 农民流动的乡村治理
五 国家化与农民性互动
六 关系叠加的国家演化
七 著书必要立说更重要


第十三章 以概念建构为标识的田野政治学
一 概念自觉与标识性
二 概念来源与原创性
三 概念反思与唯一性
四 概念形成与学理性
五 概念转换与扩展性
六 概念完善与竞争性
七 概念分类与通约性
八 概念生产与流程性
九 概念建构与体系性
十 概念贡献与学科性


第十四章 以内生方法为提升的田野政治学
一 问题导向下的内生方法
二 多类型多层次的调查法
三 政治与社会互动研究法
四 基于历史过程的研究法
五 注重异同的比较研究法
六 不同特性的类型研究法
七 深挖式基本单元研究法
八 寻求因果机理的研究法
九 基于数据的量化研究法
十 方法的多样性与相容性


第十五章 以主体原创为准绳的田野政治学
一 广泛学习借鉴中的反思
二 村民自治之国家与社会
三 治理的转换与乡村治理
四 现代国家建构与国家化
五 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农民
六 将家户制带人国家研究
七 关系理论的建构与国家
八 既有理论的清理与辨析
九 主体和原创为学术准绳


附录
一 田野与政治:实证方法的引入与研究范式的创新
二 从田间地头讲到中南海
三 政治学:从殿堂到田野
四 站在全新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农村研究
五 扎根田野,耕耘一流政治学研究
六 田野中的政治与学术
七 基于田野实践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
八 扎根中国大地开 开创政治学“田野学派”

九 致力于基层政治和乡村治理研究,构建中国政治学“田野学派”

十 徐勇学术成就目录

后记








我们为何要构建田野政治学

(本书后记)


我们为何要构建田野政治学,或者说政治学的“田野学派”?

宏大的背景是:政治学中国化与中国化政治学。

政治学界长期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政治问题的政治表达,不能从政治学的学理性加以研究;二是学术研究的西方注脚,认为只有西方才有政治学,只有西方的政治学才是理论。

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自主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问题的学术表达。学术表达必然会借鉴人类的学术成果。将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推进政治学的中国化。

二是政治问题的中国表达。在学习和运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产生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政治学理论,为世界政治学的进步贡献出中国人的智慧,形成中国化政治学。

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于改革开放以后恢复重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作为上述自信的政治学表达看,严重缺乏学术自信。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信。可以摆事实,但难以讲道理,难以从“中国之治”中讲出“中国之理"。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产生于西方,学科追根溯源很容易追到西方。现代政治学也主要产生于西方。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因为缺乏“根源”和“老祖宗”,很容易陷入“本土化”与“规范化”的焦虑之中。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便已提出,至今还是个热门话题。《探索与争鸣》杂志近年来刊发一系列论文。中国文史学科就没有这样的焦虑。因为文史学科有自己的“根源”和“老祖宗”,如《史记》。所以文史学科特别讲究“师门”和“师承”,比如我校章开沅老师的“章门弟子”,在社会科学很难有“某门”的说法,因为一人门,就入到西方人的门下了,很容易“数典忘祖”!

所以,社会科学在中国是一门无根的学科,自然就难以成为学派了。“无根”和“无派”,是现实,意味着差距;但并不是理想,并不意味者不能改变。因为,就是西方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言必称希腊”,意味着永远只能当希腊人的弟子。何况这一想法并不符合希腊人的真正精神,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更爱真理”便意味者可以不拘泥于老师,甚至超越老师。这才是真正的“希腊精神”。认为只有西方才有政治学,只有西方的政治学才是理论的认识恰恰是背离“希腊精神”的。从政治学的学科看,中国起步较晚,要有不断学习和永远学习的心态。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学习而不可超越;只能模仿,而不能原创。超越和原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理论不可能穷尽生活的一切。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赵书记接受“田野政治学”公众号的访谈,引起强烈反响。四川有一位教授发表感言说:“再读一遍又有新收获:从生活出发的精神体验与思想实践往往是重新发现世界的最佳入口,是思想突破既有观念化的理论体系的最佳切口。”我以为这一感言非常确切,也表达了我们的共同心声。

当然,走向生活并不是轻视书本,恰恰相反,更要重视书本,重视理论。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只有理论关怀的调查才具有学术价值;只有经过理论提炼和加工的调查资料才是有学术意义的调查。就如文学创作一样.到生活中去是寻找源泉,但并不是对生活的照搬。只有经过加工和提炼才能产生作品。我们这些年,走向生活,做了大量调查,如果不将调查加工成学术产品,就只是一堆原材料。要加工就必须掌握一般的政治学理论。

我们的田野调查和在调查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是一个宝库,是一个能够提炼原创性、又具有普遍价值理论的宝库。之所以在进行大规模田野调查之后,我们提出“田野政治学”,目的便是强化学科和学术意识,用政治学理论去开发田野调查资料,从开发中提炼中国化的政治学理论。后一步更为艰难。我们的田野调查持续了20多年时间,要进行理论开发,并产出中国化的政治学理论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但是,人就是这样,不怕不努力,就怕没方向。方向对,路子对,就会有收获。“田野政治学"只是一种方向,一种学术自觉。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田野政治学作一个基本界定。

田野是一种场域。它包括农村而不限于农村,是实地、实际、实践、实验的指代。相对于书本文献而言。

田野是一种方法。主张以现场主义、客观主义、科学主义的方法从实地、实际、实践、实验获取材料、灵感。田野非常强调现场感。就如地质学必须到野外考察一样。

田野政治学属于实证政治学的范畴,都强调理论来自于经验事实,而不是让事实经验与先在的理论接轨。但田野政治学比实证政治学的范围又小一些,特别强调个人的实地调查经验。

田野政治学是以田野为对象,以田野调查为方法,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研究。

田野政治学的特性:有学术关怀的田野调查,以调查为基础的原创理论。

田野政治学是政治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化政治学理论的具体体现。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田野政治学已形成一种政治学研究的路径。但这一路径能否延续下去,还很难说。一是在于西方政治学已形成了一条知识生产线,不断有新的知识产品出现。中国的政治学很容易为追随最新的知识产品而忽视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新无传,新只是引进的“新”,而不是自主的“新”。二是要使一种路径得到延续,需要更多的人沿着这一路径不断产生新的作品,有叶方能显根,有流方能显源。无论如何,田野政治学作为一种探索,在中国的政治学术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通过本书可以作一个总结,回望我们的学术是怎样一路走过来,同时为将往何处走提供一点启示。

本书的出版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本书的部分内容在“田野政治学”公众号等媒体传播。负责公众号的陈军亚教授及我的工作助理李旻昊协助处理文字工作,贡献甚多。冯春凤女士与我们结识20多年,对我们支持甚多,并强烈希望编辑本书,成收官之作。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徐勇

2021年5月1日于武汉顿悟小屋


扫描二维码,进入图书购买链接



History


新书推荐︱《<正义论>讲义》:正义与你我相关

新书推荐 | 《现代医疗技术中的生命伦理和法律问题研究》

新书推荐 |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扫码关注我们

  - 学习强国 -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 -        

   - 新华号 -                                 - 百家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