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视我为流寇,我认你作君父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南明永历帝被俘杀,李定国死后,在中国大陆上继续坚持武装抗清的只剩下“夔东十三家”了。

所谓夔东,是指夔州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三峡地区。

所谓十三家,实际上是一个泛指,并不特指确切的十三家,包括了多个抗清武装力量,其中以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为主。

李自成败亡之后,大顺军余部一度与南明政权联合作战,被改编为“忠贞营”,但是遭到南明当权者的歧视和排挤,被迫转移到夔东地区继续抗清。

在夔东,他们仍然高举抗清复明旗帜,与当地地主武装联合,最终形成以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等为首的大顺军余部以及王光兴、贺珍等为首的地主武装组成的夔东十三家。

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廷在平定了西南抗清武装后,决定调集川、陕、鄂三省兵力会剿夔东十三家,具体方案如下:

一是由湖广提督董学礼统兵三万,从湖广进剿

二是由陕西提督王一正统兵三万,从陕西进剿

三是由四川总督李国英率本部兵马,从四川进剿

康熙元年(1662)年底,三路清军进迫夔东抗清基地,一场历时近两年的激烈战斗从此开始了。

由于夔东地区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进兵运粮困难重重,清廷为了减少损失,在进兵之前先行发布了一道诏书招降“夔东十三家”的将领。

在诏书中,清廷反复说明清兵入缅、永历帝被俘杀,白文选和李定国之子李嗣兴、刘文秀之子刘震部已投降的事情,“天下事无复可望,又何所待乎?”劝他们作“识时务之俊杰”,并且以孙可望封义王作典型,引诱他们投降。

然而,清廷的招降是白费力气,“夔东十三家”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绝不投降!

招降无果,清军只有采取军事行动了。

康熙二年(1663)正月初一日,四川总督李国英趁新春佳节之际,带领兵马向袁宗第部发起了进攻。

这个李国英本是左良玉的部将,本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并没有什么建树。哪知投降清廷之后,为了博取新主子的欢心,十分卖力,竟官至四川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此次,他领军围剿袁宗第,自然也是尽心尽力。

正月初三,李国英与袁宗第交战,袁宗第战败,被迫将城内房屋粮草放火烧毁,撤往茶园坪。

这时,据守在附近的贺珍之子贺道宁见袁宗第败走,清军迫近,惊惧不已,于正月十八日向李国英投降,“夔东十三家”灭其一

收降了贺道宁之后,李国英立即分兵两路夹攻袁宗第退守的茶园坪,同时派出部分军队堵截郝摇旗、刘体纯的援军。

袁宗第虽然据险而守,但终寡不敌众,将士阵亡和跳崖而死者多达二千五六百人,被俘三百余名,袁宗第带着残兵败卒乘夜突围而出,同郝摇旗部合营。

李国英也因为粮草不继,暂时停止了追击。

与此同时,湖广清军和陕西清军也在行动之中。

湖广清军在提督董学礼率领下攻打占据兴山县的李来亨,占领了兴山县进出长江的要津——香溪口。

陕西提督王一正率领三万兵马进入湖北,攻打占据房县的郝摇旗。二月十五日,郝摇旗同清军交战,被击败。随后,又在邓川峪再次被清军击败。
郝摇旗因兵力不敌,率部同刘体纯部会合。

为了缓解被动挨打的局面,郝摇旗同刘体纯商议,联合李来亨部对清军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打破清廷的围剿计划。

康熙二年(1663)七月二十三日,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三部联合对湖广清军董学礼部大举反击,明军英勇作战,三万清军被杀得抱头鼠窜,死伤甚多。除杀伤外,还有很多人为逃命淹死于南阳河里(兴山县内),河水水为之断流,他们一直逃到彝陵,喘息方定。

在击败湖广清军以后,李来享、刘体纯、郝摇旗又联合袁宗第、党守素、塔天保、马腾云共计七部约五万人乘胜西上,准备一举击破四川清军。

当时,四川总督李国英正驻扎在巫山县城。八月二十四日,李来亨、刘体纯等率数万之众乘船直抵巫山城下。次日凌晨,开始强行攻城。

巫山县地处长江三峡之中,县城面江背山。这一地形特点既决定了它易守难攻,又决定了此城一旦被攻克,守军势必全军覆没,逃跑的可能性很小。

李国英意识到生死成败决于此战,除了两次向清廷奏请援兵以外,还致力于加强防守,准备和李来亨等打一场持久战。

李来亨等从八月二十五日起昼夜轮番进攻,志在必克。
李国英则率领清军顽强抵抗。双方战斗了几天,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李国英发现了明军的饷道,于是派出几百名精兵伪装成明军,潜伏在明军运粮路旁。见有运粮士兵经过,就发起袭击,然后把尸体和粮食拖到树林之中。
他还把明军为运粮和运兵铺设的浮桥砍断,使攻城明军得不到食品等物资和兵员的补给,陷于饥疲交困之中。

相持半个月后,清军突然在九月初七的黎明时分开城出战,明军虽然奋勇迎敌,但已成强弩之末,被清军击败,阵亡将士多达七千人。

李来亨、刘体纯等被迫于次日撤退。

康熙二年(1663)秋天,清廷接到湖广清军董学礼部严重失利的消息,李国英又一再求援,决定增派满洲八旗参战。

清廷命西安将军傅喀禅、副都统杜敏带领驻防西安满兵由陕入川,从水路抵巫山;另调京师八旗禁旅一万名,以都统穆里玛为靖西将军、都统图海为定西将军率领前往湖广,加强湖广清军的实力。

康熙二年(1663)年底,两路满洲八旗精兵均已到达前线。
清廷集结重兵,一些意志薄弱者纷纷叛变。郝摇旗部下有五名总兵向清军投降,袁宗第部下三名总兵集体哗变,叛投清朝。

郝摇旗、袁宗第无可奈何,带着为数不多的士卒再次投靠刘体纯。

可是,这时刘体纯的处境也已经相当艰难。李国英会同西安将军傅喀禅、副都统杜敏带领的满洲八旗已经逼近了他的大营。
刘体纯抵挡不住,被攻破了营寨,部下多名总兵降清。

刘体纯见大势已去,同家属一道自缢而死

刘体纯败亡后,清军继续追击郝摇旗、袁宗第,两人带领兵丁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擒获,后被杀害于巫山县城。

至此,“夔东十三家”灭其四

在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原来坚持抗清的一些将领丧失了信心,先后率部向清朝投降。
康熙二年(1663)十月,荆国公王光兴率部七千余人向清军投降。康熙三年
(1664)二月,原大顺军高级将领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也觉得大势已去,率部向清军投降。

至此,原来的“夔东十三家”只剩下李来亨部

李来亨是李自成侄儿李过的养子,永历朝廷封其为临国公。
他是“夔东十三家”中年龄最小,却最会打仗,也最坚韧的一个将领

清军击败刘体纯等人以后,以为平定李来亨不过是手到擒来,纷纷跃跃欲试,想争头功,不料此战却是他们入夔东以来最难打的一战。

刘体纯等兵败身亡后,尽管只剩下自己一家,但李来亨的信念并没有动摇,没有丝毫要降清的念头,仍然坚守在湖北兴山县境内的茅麓山区。

清靖西将军穆里玛统兵到达茅麓山下后,自以为兵精将勇,贸然下令向茅麓山发起进攻。
李来亨指挥部众凭借地利优势予以迎头痛击,满洲兵伤亡惨重,就连穆里玛的第三个儿子苏尔马都被击毙。

穆里玛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围山待援。
康熙三年(1664)二月,四川总督李国英领兵进抵茅麓山参加围剿。

李国英同穆里玛等观察了地势,但见茅麓山高险异常,强攻难以取胜。但这种地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瘠民稀,粮食物资不能自给。

因此,李国英、穆里玛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妄图将李来亨彻底困死。
为了达到目的,清军在茅麓山下构筑大量木城,以供清军驻守之用,每座木城外挖掘阔深各八尺的濠沟,濠沟外埋设一道五尺宽的排桩,用于阻挡李来亨的突围。

清军的长期围困战术果然奏效,给李来亨部的行动和粮草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李来亨部积蓄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只得拼死突围。

六月十五日深夜,李来亨亲自率领总兵五名、精兵数千名分路进攻清军防线。由于清军防御严密,突围未能成功。

闰六月初九日晚,李来亨再次率数千名精兵向清军发起猛攻,战士们莫不拼死力战。因双方兵力悬殊,明军虽“连攻五阵”,但仍被清军击退。

两次突围的失败,让李来亨深知打破清军重兵包围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信念坚定,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使者处斩,表达宁死不屈的气节。

清军见劝降无果,进一步加固工事,以求不战而胜。

八月初四日,李来亨积贮的粮食全部吃完了,军心不稳,少数官兵私自出逃向清军投降。

李来亨知道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先把妻子杀死,放火烧毁房屋,然后自缢而死

李来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大陆已经没有成建制的抗清武装,汉服衣冠彻底成为了历史


推荐阅读血战磨盘山,南明战神李定国最后的绝唱
李定国两蹶名王:久违的胜利和走不出的战略困境

写文不易,看完后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