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会联手,“第五极”能否逆天改命

息相吹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省会带不起,体量不如意,"中三角"如何突围


作者 | 息相吹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 赖镇桃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就中国经济的发展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及沿海地带是“弓”,京广铁路沿线是“弦”,长江沿江经济带是“箭身”。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大众听得最多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成渝、中原、关中平原城市群也不算陌生,其他城市群则“存在感”不强。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箭身”主体,媒体和官方提及频率不高,所涉及到的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协作不足,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水平。


进入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似乎突然有了加速的迹象。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四五规划。


提出了:


“彰显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优势和特色……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为未来五年长江中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成为继成渝都市圈后,又一个受到瞩目的跨省域城市群。


那么,作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能否真正能成为长江乃至中部的“金腰带”呢?


在国家的发展大棋局中,这一城市群,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五极”吗?制约这一城市群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来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城市群的进击,龙头城市的带动必不可少,就像上海之于长三角,广深之于珠三角。


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强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会城市引领功能”。


省会们被委以重任,但论实力、辐射能级,能带飞一众城市群兄弟吗?


先说武汉。


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武汉承接了三大波红利:


第一波红利来自开埠后西方工商业舶来。


西方国家在汉口建立租界,从积极方面来讲,带来了西方先进技术,刺激了武汉的工商业发展。


第二波红利是寻求自强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在武汉的苦心经营。张在武汉三镇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工业企业。


同年,张之洞上书清朝皇帝,建议修筑由北京至汉口内地铁路,武汉的命运从此改变。


1894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清末,武汉三镇发展迅速,现代工业纷纷在武汉落地,武汉成为了洋务运动最大的受益城市,一度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第三波红利是1949年以后的多轮国家计划。


一五计划,国家在武汉投资兴建了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并修建了长江大桥。二五计划,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与轻纺、电子等轻工业落地。武汉到了1986年,工业规模仅次于京津沪,位列全国第四。


武汉在1990年代以前,GDP尚能稳定在前十的位置,之后就一路下跌,一度跌至第十五名,直到2011年之后,才重新上升。


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武汉多数年份排名跌出全国前十。


原因在于改开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属于内陆地区,开放较晚。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又面临工业转型的严峻问题,负担重。


2010年后,武汉重回全国GDP十强。论总量,这个“中部一哥”还时常位列长三角省会杭州、南京之前,但看拆解的经济指标,武汉需要加把劲的地方还真不少。


例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的排位和经济总量不成正比,2020年排到第18名。且不论和北上广深的巨大差距,东莞、珠海、温州等三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赶超武汉。


航运、港口的物流吞吐量,也经常作为经济观察的指标信号。2021年,武汉天河机场货邮吞吐量为31.6万吨,在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属于末流。


长江内河航运方面,武汉的货运吞吐量,也相当靠后。


2020年中国长江干线主要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变化

来源:交通运输部


在民企500强的分布中,武汉5家的“库存”,也只能在全国排到第17位,仅相当于一线城市的零头,更比浙江“第四城”绍兴、山东“第三城”烟台的数量都要少。

 


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河港口优势发挥不充分,民营企业不够强,新兴产业发展遭遇沿海城市截流,是武汉面临的重大发展挑战。


这是武汉在“失去的二十年”里,拉开差距的自身原因。虽然在过去十年中,武汉拼命追赶先进,但和长沙、南昌等长江中游兄弟城市又存在资源争夺。


再说长沙。


中国近代的工业,都有明显的舶来特征。长沙近代的工业产业发展,与武汉高度类似,受益于洋务运动、西方工业舶来以及铁路的修建。


只不过相对于九省通衢的武汉,长沙更加深处内陆,直到1904年才开埠,在贸易规模上也远远不及武汉。


1949年后,在多轮国家计划的资源分配下,长株潭奠定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互联网等优势产业。


改开以后,长株潭三市已经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成功打造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食品和生物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互联网和娱乐文化产业也相当发达。民营资本遍地开花,比较发达。


在中国机械工程领域,长株潭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株洲机车;在手机屏幕行业,有蓝思科技;制药企业有九芝堂等。


另外,长沙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第五城,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达到2.6万家。芒果TV,中国人民都知道。


来源:知乎 jimli


但长沙的短板也很明显,即深处内陆,港口、交通优势不及长三角,与武汉、南京相比存在相当差距。产业布局方面,“工程机械”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


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密度、人均GDP和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等方面,都远低于国内先进城市,一些指标,如高铁枢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空港建设等方面,与中部地区的郑州、合肥相比,也略有差距。



另外,从整个湖南省来说,长沙周边的岳阳、常德、衡阳等地市,没有一个迈过“五千亿”的门槛,经济体量有限,多中心化发展不理想。


最后说南昌。


与武汉、长沙不同,南昌的近代发展史上,受制九江年开埠(1861年),航道重心向九江转移,九江截流了进入南昌的外来资本,造成南昌近代经济起步滞后,比武汉和长沙都要晚。


再加上受制于地形、行政区划等因素,与周边次级城市如高安、樟树、丰城等缺乏联动。


中部6省份省会城市2021年GDP数据

来源:澎湃新闻


对比武汉、长沙的GDP,南昌是长江中游中心城市中最弱的省会。


算上合肥和太原的中部六省会,南昌经济体量也只排名第五。2021年6000多亿的GDP,离万亿的门槛还有相当距离。


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此前分析,南昌存在市辖区面积过小,占比过低的问题。


南昌现辖6区3县,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其中,南昌、进贤、安义3个县面积达444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60%以上,明显的“强县弱市”。


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江西为了保住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南昌县,而不将其撤县建区。其背后可能存在省、市两级的财权博弈。


相比于武汉35.9%、长沙29.1%的经济首位度,南昌22.4%的首位度,确实不高。


南昌轻工业特色是以服装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重工业具有相当规模,但近年来发展遭遇瓶颈。


如昌河汽车被合肥收购,如今经营堪忧,江铃汽车近年来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南昌的高新技术则呈现“散、小、低”的特点。

  


2021年江西省百强企业中,位于南昌市的企业数量有40家,除了江铃汽车,南昌比较缺乏全国知名的企业,其他500强企业,分别是矿业、农牧、光伏、建筑等传统行业,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产业特色并不突出。


南昌十四五着力打造的产业


总体而言,长江中游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都市圈,城市短板明显,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经济总量不高,协作有限,与长三角差距明显。


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高度一体化,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不够突出,地位不够明显,交通可通达性不高,存在各自为战、产业趋同的问题。


除了中心城市的带动不足,就整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现阶段也还“发育不足”。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开篇这样说: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果我们当今看许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十四五规划,除了关于本地产业的传统叙述,提到产业规划,高度雷同,诸如:


半导体、生物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5G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通讯导航、车载芯片、生物医药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几乎成为陈词滥调。


仿佛每一个城市群,都要着力打造这些产业。先不论是否切合实际,仅就规划,就难免造成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以邻为壑的竞争,加高制度壁垒,形成“诸侯经济”,最后“诸侯林立”。


我们放眼发达经济体,看欧美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城市的定位。


美国的都市圈内各城市往往选择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形成了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和产业链条,城市与城市通过协作,形成了战略性产业布局。


美国三大城市群之间发展也各有特色。


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突出金融、政治、娱乐、传媒等非实体经济的引领。

纽约曼哈顿岛日出日落全景


五大湖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形成一主多副格局,突出先进制造业,例如著名的波音和卡特。


西南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洛杉矶为中心、旧金山湾区为副中心,汇聚了生物科技、医学、互联网等一众高技术含量产业、研究中心和高校。


各城市群之间差异化发展,内部分工协调形成了良性互动。


反观目前我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规划,存在产业规划趋同,城市群之间,以及内部各城市,竞争大于协作。


就现实来讲,中国目前规划的多个城市群存在现实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短期内难以改变。


2017 年中国七大城市群 GDP 占比


从人口、独角兽企业、高校数量、GDP总量方面看,内陆城市群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存在绝对的差距。


城市群要有足够强的竞争力,既需要富甲一方的塔尖城市,也少不了家底丰厚的“腰部”力量。


但纵观百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沿海远高于内陆,“中三角”三省的百强城市数量相加,还抵不过一个“苏大强”。



独角兽企业数量,各城市群的差距更大,南昌“颗粒无收”,长沙只有一个独角兽收入囊中。



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三家独大,从东到西城市群的不均衡客观存在。这是由城市群所处地理位置、历史积累和政策倾斜决定,短期内希求超越和对抗,也不现实。



我们姑且看“中三角”的实施方案,提到了哪些点:


首先是打造七个产业集群。


涉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


每个集群在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群之间,又做了协调分配,如:


“武汉都市圈重点开发新能源、5G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汽车,长株潭都市圈推进燃油汽车产能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南昌都市圈保持特种车优势并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襄阳聚焦智能汽车研发制造,荆州、常德、衡阳、九江、宜春等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


这样避免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和内部恶性竞争。


第二是“统筹承接产业转移”。


实施方案提出,要根据各城市群的工业基础,差异化承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产业和资金转移。


第三是从制度上解决原来城市群之间存在的人为壁垒。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推动都市圈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城市群内居住证互通互认”,归根到底,是推动“中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


第四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例如,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 2 小时通达。


来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面对现实的不均衡,“中三角”的打造,是向长三角、珠三角看齐,寻找新的均衡,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在“量”上追赶。


中三角的建设是瞄准市场自由配置、人均收入提升、区域产业协作、劳动力自由流动等方面,避免城市群之间的内耗和资源低效、重复配置。


打造“中三角”目的最终在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城市群,推动区域自身的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和生产效率,消除制度壁垒。


在地理方面,中三角旨在建立更广阔区域的自由市场,弥补国际贸易的不足。


在交通方面,中三角要解决人口间的无壁垒流动,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贸易往来。


在产业优化方面,中三角的建立在于避免区域内资源错配,城市群之间一盘棋,均衡产业链配置,优化分工。


从而,进一步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化率,推进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聚集。


诸多意义,归结为一点,就是战略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中三角”的建立,是国家十四五时期重大的战略调整,是城市群发展摈弃“量”的比拼,走向动态均衡的标志。



END

作者 | 息相吹

编辑 | 赖镇桃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